由于此前在美国信奉基督教,梅贻琦先是在天津基督教担任干事,之后前往北京清华学堂应聘教师,把全家的担子都担在自己身上。
清华学堂的年轻老师
1915年,26岁的梅贻琦受聘于清华学堂,教物理和化学。当时清华学堂还不是大学,但校长周诒春正打算把清华逐步变为大学,在给梅贻琦的聘书上写了个学校还未设立的职务“教授”。半年后,梅贻琦在学校放暑假时回天津,见到了张伯苓,说自己对教书没什么兴趣,想要换工作。张伯苓说:“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书1梅贻琦谨尊师命,回到清华继续教书。梅贻琦日后与妻子韩咏华谈起这段往事,韩咏华说:“这可倒好,这一忍耐,几十年、一辈子下来了。”
厚德载物行胜于言
梅贻琦在清华工作后,家中困难稍有缓和,才有精力考虑自己的婚事。1918年,严范孙、卞肇新作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两人订婚,那时梅贻琦已是而立之年,韩咏华也有26岁。两人订婚的消息传到了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那里,她跑来提醒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对此似乎并不在意,回答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
梅贻琦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曾与梅贻琦共同赴美留学的徐君陶回忆说:“我记得在看榜的时候,有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也在那看榜,我当时看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龋”后来徐君陶在船上才认识了当时默默看榜的梅贻琦。梅贻琦虽然话不多,但与人谈话时却和蔼可亲,被称为“寡言君子”。梅贻琦结婚后有一次与太太、弟弟梅贻宝及两位朋友一起出行,一路上只听梅贻宝不停地说话,梅贻琦却一言不发。朋友对梅贻宝说:“怎么校长不说话,你那么多话,你和校长匀匀不好吗?”梅贻琦这才插了一句话:“总得有说的,有听的,都说话谁听呢。”
订婚一年后,梅、韩二人完婚。结婚时很多朋友都来祝贺,因为梅贻琦字月涵,很多人故意把喜联上的“月涵”写成“悦韩”。
婚后两人在北京租房住,梅贻琦在清华教课,平时住在宿舍,周末才回家。由于当时梅贻琦的三个弟弟还在读书,他的工资被分成了三份,一份给住在天津的父母,一份供弟弟们读书,仅留很少用作自己的生活。韩咏华一生没有财权,梅贻琦给多少钱,家里便用多少钱过日子,丝毫不计较,也从不干预梅贻琦做事。梅贻琦的三个弟弟后来都考入清华大学,最小的妹妹也进入南开读书,梅贻琦就一直供弟弟妹妹读书到毕业。梅贻琦对弟弟妹妹们从来不训责,仅以身教,三个弟弟都对大哥心悦诚服,也为人与处事也深受梅贻琦的影响。
清华第一位民选教务长
1921年,梅贻琦在清华任教六年后,学校派其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一年。进修结束后,梅贻琦短期游历欧洲,于1922年返回清华,被任命为物理系主任。在清华筹备大学部的过程中,梅贻琦也积极参与其中各项事务,此时的梅贻琦已经得到了很多清华人的认可。梅贻琦全家搬到了清华南院,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1926年,清华学校实行改革,通过了一份《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同时设立了两个重要机关,评议会与教授会。一系列改革的实施成为了清华“教授治校”的开端。1926年4月19日晚,清华召开了第一次教授会会议,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了教务长,这位新教务长便是梅贻琦,他成了清华有史以来第一位通过民主投票方式选出的教务长。
出任教务长后,梅贻琦开始着手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学部本科下设11个学系,与美国教育接轨,采用先通后专的方式,第一年全体学生实施通才教育,第二年再进入各自领域实施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