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再做大人物(1)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 作者:赵婕 刘杨


罗家伦辞职后,国民政府两度委派人选担任清华校长,都被清华师生拒绝,清华大学曾出现11个月没有校长的局面。

教育部长请梅贻琦从美国回清华主持校务,梅贻琦的美国朋友都劝他不要回去。梅贻琦深恐自己无法胜任,几番请辞都未获批准,遂决定接受校长一职,但求能够将清华进一步发展,今后可以无愧于清华。

他说了一段著名的话

在清华的就职演讲中,梅贻琦说了一段至今仍十分著名的话:“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来者在谈到大学时,总会想起这段大楼与大师的经典比喻。梅贻琦在演讲中还说:“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启发)。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梅贻琦始终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知道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和做人是两项关联的。”

师道尊严

罗家伦开辟了大师们进入清华的大门,梅贻琦将清华的这个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梅贻琦上任之后,除了重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广泛聘请一流的大师来清华任教。当时的清华大学,已经是大师云集,名师众多。梅贻琦对于原有的教授充分尊重,也继续为清华广招贤才。从1932到1937年,在梅贻琦的组织下,大批国内外名师纷纷来清华任教,其中还包括很多刚刚出名的教育界新秀,清华对于名师的渴望可见一斑。梅贻琦对于校内外名家大师,总是想方设法延聘,学校领导在请名师时还要有“三顾茅庐”的精神。

清华大学对教师也十分尊重,陈寅恪因为做学问过于用功,有一次患了眼病,不得不住院治疗,清华师生昼夜轮流守护,无微不至。陈寅恪后来对梅贻琦说:“想不到师道尊严,今日尚存于教会学校之中。”后来梅贻琦认为陈寅恪的这番话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吾从众”与伟大的“王帽”

梅贻琦主持清华大学的基本思想,便是倡导民主,将“教授治校”的形式发扬光大。清华的管理权力不独在校长手中,而是一分为四,除了校长,另外三个机构也在清华治理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分别是教授会、评议会与校务会议。其中评议会为核心,但须由教授会选出,校长为前三会之主席,但校内重要政务须由评议会讨论,校长方可做决定。教授各执其事,各尽其责,朱自清在清华任教时曾感慨,人人都有权利对学校的事情说话,这种自由之风甚是难求。

梅贻琦治理清华的另一个特点便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吾从众。”他给予教授充分的自由,也相信教授能把民主作为清华的传统发扬下去。在学校会议上,梅贻琦也总是乐于做一个倾听者,把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与他人。作为校长,梅贻琦默默无闻地隐藏在众多教授背后,甚至有清华校友在谈及梅贻琦执掌清华时期曾说“几乎不大想到有位校长”。

梅贻琦把自己这个校长比喻成京剧中出演“王帽”的角色:“他每出场总是王冠齐整,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得‘与有荣焉’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