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背后的故事】
东北全境解放的翌年初,即 1949年的二三月间,长春市卫戍部队在清扫前国民党长春警备司令部军警联合督察处院内的垃圾时,发现三处地下共埋有 76具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尸首。他们是被国民党特务用棍棒和刺刀秘密残杀的。
当时,一些报刊不仅作过报道,还发表了掩埋尸首的现场照片。刽子手屠戮之凶残,革命者被杀之惨状,令人惊心动魄,目不忍睹!而袁学群和李若茜即在这批遇难者之中。《东北日报》在 1949年 2月 12日第四版的通讯《控诉蒋匪摧残文化的罪行》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其中最残酷的,是一个女青年李若茜的被害。她在狱中生了一个婴儿,这婴儿就活活被冻死,她也被棍子打死了。 ”读来更加令人悲愤难平 !
两位烈士都是辽宁营口人。 1944年 1月,他们曾在一起共事。不久,袁学群被伪满当局征去当兵,祖国光复后,他回营口,参加了革命军队(冀热辽六军分区七十二团),以后到长春,先后在工商报、东北通讯社长春分社等处做编辑、记者,同时从事地下工作。 1947年 5月,李若茜去长春,边读大学,边在新闻单位做校对,并与袁学群共同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二人不幸先后被军警督察处逮捕。一年之后的 10月 17日,在国民党军六十军宣布起义后的当天夜晚,也就是长春解放的前两日,他们与其他数十名革命青年同时被害。
袁、李二位烈士是一对意气相投的伴侣。理想、志趣、追求、性格、爱好……诸多方面的一致性促成了他们的相爱,也联结了他们的命运,最后一同把年轻生命奉献给了人民共和国。那么,他们是怎样相识,又是如何相爱的呢?
1942年 12月,袁学群毕业于伪满奉天省立营口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后,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营口支店就职。一年以后,李若茜从伪满省立营口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被正金银行录用,与袁同在“计算系 A”工作。经过短时间的互相观察了解,他们开始通信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便各自在家中提笔展纸,倾吐心声。这样的通信,几乎无日间断。而且不仅夜间写,即便白天也常在工作间隙以书信形式交流思想。这里发表的书信,就是他们这一时期共事时的一封通信,叫做“同地书”。这种同事之间的日日通信,实不多见。但是既然天天见面,为什么还要写信?有话何不面谈?大概这是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所不能理解的。
我参与整理了袁学群、李若茜两位烈士的通信,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两位烈士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投身革命之前的思想风貌。虽然它只是烈士事迹的片段,然而我们足可以从中窥见他们后来何以会把青春热血献给中国解放事业的一些轨迹。
信件都是写于 1944年的,当时他们都是不满 20岁的青年,然而在他们涉及人生、理想、事业、爱情等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屡屡会读到智慧的语句,发现闪光的思想,感受忧患的情感。
面对着漫漫的长夜,茫然的未来,他们的人生观是进步的。“人活着不该一味地追求个人幸福”;“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自己,在自己之外,还有人类……”这是一种利他的、进步的人生观。正是这种进步的人生观,引导着他们去思考,去追求,并终于发展成为革命的人生观,推动着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通过这封闪耀着心灵之美的情书,我们看到,他们绝非性爱的追求者,而是人生之旅的探索者与同行者。他们谈理想,谈心得,既有学习上的帮助,也有生活上的鼓励。“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 ·傅玄)。他们互为对方突出的德才所强烈吸引并为之衷心倾倒,这自然会迅速发展到真诚地相爱。他们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的恋爱观是正确的。
一切热望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的人们,自有一种区别于世俗观念的生命观。袁学群曾说:“用一分钟的时间对人类做了伟大的贡献,和几十年里寄生地活着……我以为他短短的一分钟是长的,另一个人长长的几十年是短的。 ”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刘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