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切的一切在未曾开始时,早已开始(1)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 作者:老麦


时间是条大河,潮流涌动。在岸这头,过往的种种都慢慢模糊。但将那一帧帧零散的画面串联起来,一条隐秘的线暗含其中。说到底,每个人的路径并非无缘无故形成。哪怕这家小小的咖啡馆,也不只是个外人看来堆满了书和杂志,永远播着音乐、飘着咖啡香味的房间。

客人不多时,我会在那个靠窗临街的位置坐下。南国湿润的风夹杂着馥郁的植物气息,似曾相识。没错,就像我童年时常常坐着发呆的院子:小鸟在头顶的葡萄架上蹦来跳去,母亲在角落的水池边洗着一大堆衣服,哥哥姐姐早就上学去了,父亲也在抚一抚我的头后出门上班。后来要做咖啡馆时,那个院子的画面,或者说那样一种自在放松、祥和宁静、空气通透并且有风穿过的感觉,不由分说第一时间跳进我的脑海。

咖啡馆是“感官的集合”

如你所知,这个世界上的咖啡馆真是太多了,每一家都自有格调。在我看来,与其说我的咖啡馆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风格,不如说我只是做成我想要的样子而已。譬如张贴一堆喜欢的乐队和乐手的照片;大大的书架上摆上许多书,并且要是好书;杂志除了《滚石》,还有《明镜》《经济学人》和《纽约客》等等。老实说,除了《滚石》,其他的我都看不懂,除了因为当初创办咖啡馆的目标客户群是厦大的留学生和外教以外,放上这些杂志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前我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常常会看到一个叫乔志高的人翻译的文章,觉得特别好,那些文章旁都有一小行附注:摘自《纽约客》。于是《纽约客》一直在我心中印象深刻地存在着。

我常常跟人讲,咖啡馆是一个“感官的集合”。对我来说,播什么样的音乐、放什么样的书,诸如此类,太重要了。它们是这个“感官的集合”最重要并且最直观的呈现。一家咖啡馆的品质如何,不要看装修如何,单听音乐,单看书籍,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好比一个人,穿衣打扮和发型,种种细节都在塑造你这个人,透露着你的气质。有时候我走进别家咖啡馆,看到里面放的那些书,心里就会忍不住挑三拣四。如果主人正好是相熟的,我会不客气地上前提一提。(我真是爱管闲事的老头。)

说起来,好为人师也真算是我的毛病。其实我想的是,活了这么久,总要尽可能把经验分享给年轻人看看,让他们参考。如果能让他们少走弯路是最好的。

总而言之,咖啡馆主人的精神面貌与咖啡馆本身的状态息息相关。恰巧我是一个爱好特别多的人。音乐、书籍、电影、古玩……什么都不算精,但什么都感兴趣,知道一点儿。若想从事别的职业这可能并不占优势,不过,对开咖啡馆倒很有帮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