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证券业的黄埔军校(1)

瓦良格迷局 作者:向东 殷明


那些脑瓜子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正是邵淳一直汲汲搜罗的。

但在开创时期的华夏证券,黄玉峻的稳重显然占据上风。在这个规则尚未健全的新兴行业,谁都不愿意在探索中率先成为失败的“小白鼠”案例。

而黄玉峻似乎是天然地对市场上那些“勇于创新”的人才抱有警惕:谁知道他们究竟是“勇于创新”,还是不顾一切搞“大跃进”呢?工商系人才济济,用这些自己熟悉的人,步子放慢点儿,踏实一点儿走,华夏证券一定能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证券企业,不必过多引进那些脑瓜子容易发热的人,好好培训一下银行的人即可。

早期华夏证券在市场上有“证券业的黄埔军校”之称,这与华夏证券为证券市场培育了大批业务精英有关。不少普通员工走出去就成了别的券商的中层骨干,而不少中层骨干走出去就成了别的券商的高管。二十年来,细心数数不难发现市场上有不少券商、基金的董事长或总裁是从华夏证券的大门里走出去的。

和其他出身银行的人一样,邵淳刚开始对证券市场也不懂。那时市场上真正对证券业务理解比较深的,除了从国外回来的,大都集中在上海和深圳。上海、深圳那帮人证券搞得比较早,又很懂市场。于是公司决定引进申银证券的全志杰,任投行部副总经理,给华夏证券干部员工讲企业改制,讲发行承销,边学边干。后来在华夏证券挑大梁的谢朝斌、李伟等人都曾是全志杰的“学生”。

1993年王东明(现中信证券董事长)海外学成归来,进入华夏证券,担任投行部总经理。

王东明运用所学,如鱼得水。他的IPO思路与全志杰不一样,已经有了真正的投行色彩。他认为不但要挖掘上市公司资源,还要为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他的思路给华夏证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很快把春兰股份、海尔、宁沪高速等项目纳入华夏证券的投资视野,他的目光甚至投向了江苏廖氏兄弟这样的民营企业。在王东明的带领下,前期纳入华夏IPO视野的公司迅速转化为华夏的上市承销项目。可正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王东明和华夏证券的高层因为人事问题发生了理念上的分歧,继而出走南方证券,担任南方证券副总裁一职。

损失并未到此为止,不少投行专业人才也跟着王东明弃华夏而去,并且带走了大部分上市承销项目。此时的邵淳为稳住军心,带领投行部人员与王东明带领的南方证券人马在江苏当面交锋,并亲自督战把关,用二十天时间把被带走的四个项目夺回来三个半,其中三个由华夏证券做主承销商,另一个与江苏证券联合承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