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英

喧哗年代:中国社会精英图谱 作者:李军奇


石扉客

2014年9月,令人尊敬的杨伟光先生去世。已经退休多年的杨先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CCTV)最令人尊敬的领导,开创了包括《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在内的中国电视界黄金时代。我曾在CCTV待过四年,这几天,听前同事们用各种不同的细节、从各个不同的维度缅怀他们的老台长。《东方时空》的老编导们甚至在新闻评论部南院工作区自发为他搭了一座灵堂。

在这些老人们看来,杨伟光就是那个黄金时代的人格符号。而他的离世,使得这个黄金时代和当下的最后一丝联系戛然而止。他们追悼杨伟光的伤痛,正是对曾经有过的充满创造力的美好年华一去不复返的伤痛,也源于无力改变现状这一胸中块垒。一个人在去世后的哀荣,竟然能寄寓一代电视人的追忆、一个时代的荣光。我想,再也没有比这更能诠释“精英”这个字眼的了。

又想起恰好在此时,阿里巴巴在美上市,马云挟令人目眩的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倏尔而来,成为这个国度的新首富,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焦点话题。

创造了天量财富的这些商界奇才,毫无疑问也是这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我只是在想,在普罗大众的八卦式嫉恨和市侩式崇拜之外,在商业媒体们津津乐道的商业法则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与能力来保持对他们的平视甚至是审视?他们,这些不折不扣的精英们,是否还能在这些繁华与喧嚣中突围而出,再往前走一步甚至更多步,避免财富神话的昙花一现,充满自觉性地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甚至成为一个引领时代前行的公共英雄?

军奇在书中不只有确证,也有他的疑惑。我知道他在《精英》杂志致力于商业研究多年,精耕人物报道,笔力雄健,颇有建树。答应他为这本书写序也已经很久,我却一直不知道如何下笔。主要原因是,我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定义这本书里所写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名流与大贾,这些我们这个时代里涌现出来的精英们。

军奇尝试扫描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精英群落。在他大开大合的笔下,这些精英裹挟各自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的理解,投入各自的“生产”,由此而奠定各自的身份与利益格局。毫无疑问,他们是名利场中人。对名利的追逐,与对社会的担当,水乳交融,时刻考验着他们的行事风格和言说习惯。当然,呈现这一切的,是丰富的故事、节制的叙述。

再回到老台长杨伟光。新闻评论部这个被鲜花装点起来的灵堂,就搭在进门大厅那个著名的部训“求实、公正、平等、前卫”之下。这八个字,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一位老央视人对我说,他们叫现任台长为某部长(其曾任职原广电部),叫上任和上上任台长为某台(姓氏加职务,这也是对电视台长的普遍叫法),而对更早的台长杨伟光,他们却一致性习惯叫老杨。

何其相似。在军奇的东家,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老东家南方报业集团里,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已经离开的南方老员工们,大多习惯称呼老社长范以锦为老范。范以锦,也是这本书里写到的精英之一,正如杨伟光之于CCTV的意义,范之于南方报业,留下了足以让后辈新闻人景仰的辉煌烙印,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而老杨和老范这些貌似简单的称呼,也承接着那个时代暗含的隐秘,正如1984年北京大学的大学生们喊出来的“小平你好”,也正如联想极盛时期内部互相简称元庆、传志。这既是一个人际关系上排斥掉等级官位之后的平等界定,也意味着那个时代曾经有过的难以想象的活力与自信。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英?这个问题,应该也是这本书要回答的。在我看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答案会逐渐浮现。

没有人能够回避这个问题。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博客天下》主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