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姆是一座美丽的小城。这里不单单有女巫和霍桑,还有古老的东印度公司大楼,以及那个将中国徽州建筑整体搬移过来的与众不同的博物馆。
走在塞勒姆铺满红砖的小路上。尽管已是春季,但阴天的清冷,让人蓦然有了几分秋天的萧索。加之附近的房子大多呈红色,眼前的景象就更是浓暗。于是当一座白色的建筑赫然出现,眼前的昏暗仿佛立刻被照亮。这座白色建筑就在博物馆对面,因为注意到了它,才会认真去看山墙上的那些英文标志。原来这是一座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写字楼,亚洲银行的保险公司曾在这里办公。于是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因为不久前我曾接触了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博物馆,无论是伫立于楼宇外面的巨大铁锚,还是门前用来抵御海盗的黑色火炮,甚至透过玻璃窗依稀看到的那个展台上的中国瓷杯,都证明这里所陈列的物品不仅和古老的东印度公司有关,而且也和古老的中国商行有关。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里的身价,所以错过,也许这就是汤姆反复说起的那家专门为中国商人建立的博物馆?
所以对东印度公司兴致盎然,是因为无论那艘沉没于大海的哥德堡号商船,还是清帝国时期中国广州的众多商行,都曾与东印度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哥德堡号的帆影》是我写于2005年秋末的一篇文章。起因是,在参加瑞典著名戏剧家斯特林堡的国际研讨会同时,我们还在故宫的午门参观了一个“瑞典藏中国陶瓷展”。记得那时的北京秋高气爽。在高高的午门下。踏上一层层台阶,抬头望午门的雄伟壮观。在阶梯的转弯处,看到了那艘被命名为“哥德堡号”的商船。木船的桅杆上一面面白帆扬起,在乘风破浪中前往遥远的中国。那是始于1743年的一次航行。一艘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瑞典港口哥德堡起航。帆船绕过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的大陆,最后停泊在中国的广州。商船离开中国时装满丝绸、茶叶和瓷器。当时在欧洲,拥有中国瓷器无疑是一种时髦和富有的象征,而哥德堡号如此满载而归,自然会财源滚滚。不过远航的辛苦也可想而知,其间风雨交加,惊涛骇浪。搏斗于海天茫茫中的船员们想必早已精疲力竭。哥德堡号在经历了两年半的航行后,于1745年9月12日回到哥德堡港。船员们因此而兴奋无比,他们甚至已看到了岸上苦苦等候的亲人们。但是突然之间,这条满载中国珍宝的航船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线,紧接着就撞上了那片众所周知的海底暗礁。海水无情地涌入船舱,哥德堡号顷刻之间被大海吞噬。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那些来自中国的财宝也就随之沉入海底,从此不见天日。而当时货船沉落的地点,距离哥德堡海岸竟然仅仅只有900米。
于是才有了我们在午门上参观的那个“瑞典藏中国陶瓷展”,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精美的中国瓷器,就是从那艘沉没的哥德堡号中打捞上来的。这些完好无损的磁盘、瓷壶、以及瓷制的蜡烛台,那么优雅地伫立在展台上,而铺垫在这些精美瓷器下面的,则是一层层哥德堡号撞击沉没时破碎的那些瓷片。它们中有的属于康乾盛世的青花瓷,有的则是依照北欧风格专门在中国烧制的供皇室或贵族使用的有着家族徽章的器物。那些在海水中浸泡了二百年之久的瓷器竟然完全未受侵蚀,上面细致的纹饰至今看上去依旧清晰美丽。
为了纪念这艘神秘沉没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堡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按照沉没商船的原样,重新建造了一艘一模一样的船。同样的手工制作,同样的多桅帆船,同样的古老典雅,也同样地气势恢宏。甚至2005年哥德堡号从瑞典起航,同样选择了原先的海上航线。这艘复制的“哥德堡号”于2006年7月再度抵达了广州。一次怎样激动人心的航行。在广州。人们又像两百年前那样齐聚码头,迎候那来自天边的壮丽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