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洋中学(1)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 作者:庄崚


父亲在1916年9月27日生于茅堰村家中。

与伯父正好相反,父亲却并不是块读书的料。他回忆说:“记得5岁时大姐教我读方块字,至7岁进姐夫坐(“坐”为常州彼时方言,意为执教)的私塾,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天资迟钝,记忆力极差,背书是我最头痛的事。好不容易把当天的新书念熟,应付了明天上午的背诵,但要我再背前几天的课文,则断断续续地背不完整了,不免吃手心。因此我对种田倒有点兴趣,曾想不读书去种田。”但无奈“读书是过去书香门第的子弟必经之路。父母思想上统一,宁可平时节省或不惜卖田,也要为子女读书升学”,“只好苦撑,连读了三年”。

1925年父亲10岁时被父母送到常州城里,入武阳小学。“武阳小学是当时常州城中最大的一所小学,校长名钱惊湖,级任教师薛校槐、窦月坡等。似曾在近西门的公共体育场欢迎过北伐军,唱过打倒列强、除军阀等歌曲。”

同伯父的南菁中学一样,南洋中学对于父亲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在《我的一生》中回忆道:“1928年父亲(按:即我的祖父,下同)入常州同乡南夏墅人钱福渠所办的南洋补习科任教,补习科是南洋中学的预科,设三个年级,一年级即小学五年级,二年级即小学六年级,三年级即为初中一年级,及格升入南洋中学初中二年级。是年秋季开学,父亲即带我来上海市入补习科的一年级,因在武阳小学读完四年级,功课尚能跟上。我因父亲在校,所以万分守规则。”

南洋中学(大门)南洋中学同南菁中学一样,都是民国时期著名中学之一。它创建于1896年,由王培荪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参与创办并亲任校长。王培荪是上海嘉定人,著名爱国教育家。他于光绪末留学于日本,辛亥革命前归国。南洋中学先后建成当时国内一流的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场、科学馆、学生宿舍和大操场等,共用地50多亩。南洋中学图书馆藏书丰富,为上海中等学校之冠。

在王培荪校长精忠报国和科学报国思想的引导下,南洋中学形成了“自主、求实、俭朴、好学”的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爱国学子。同时王培荪还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藏书家,并将其所藏之书,全部交由南洋中学“日晖楼”存放,供师生借阅。1952年他又将全部藏书捐献给上海图书馆,达76700册,善本200余种。

据父亲回忆,“大约在1930年,因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又端正,被王培荪校长请去图书馆抄写一些善本或绝本的书籍,不再担任补习科的课程。同年秋我升入南洋中学初中二年级,住入南中宿舍,这样就和父亲分开,但中午在南洋中学食堂吃饭又可以见到。教师的菜比学生多一个荤菜,质量也较好,早晚餐父亲仍在补习科用餐。因父亲关系,我一直免费”。

“1932年暑假开始,父亲已向南中辞职,过去三年多,因父亲是教员,我一直享受免费,现父亲他就,校中还肯接受我吗,按照家中的经济情况,是无法缴付每学期90元的膳宿费的,只能休学回家种田,但心总有不甘,为此自己写了一封信给王校长,说明情况,要求免半费,不料王校长迅速回信同意,当时半费也要45元,一时筹钱也不易,幸同学尹宗达兄弟用他们父亲给的零用钱为我缴了半费,取得了学籍和寄宿证。”

“初三下学期开学前,王校长主动告诉我学膳宿费全免,只要每日上完课后,到南中另外一个补习学校(西区),为监督高小五六年级背诵《论语》《孟子》的课文,背不出的再读重背,再背不出的要打手心。我自己知道背书的苦,过去自己也常背不出,所以对有些背不出的也不去责罚他们,而叫他们再读重背。这件工作一直做到高中毕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