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渊明:扔官帽,辗转乞讨(4)

先贤与中国 作者:刘小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字字珠玑,古代读书人视同圣经,万两黄金买不来。李白杜甫苏东坡可以买来吗?莎士比亚荷尔德林可以买来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人类的顶级艺术,乃是巨大的生命冲动之产物,生命冲动咋买?“艺术是苦闷的象征”,苦闷咋买?

这若干年来的文化产业化,过度追求利润,催生无数的市场奴隶,歌坛、影视界、美术界均是重灾区,一拨又一拨的速成品消耗着民族的精气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莽。”霰:冻雨。

披星戴月的劳动者关心劳动成果,古今皆然。

而今之麻烦在于,勤勤恳恳的劳动者常常面临“草盛豆苗稀”,那些个形形色色的投机者倒是赚得盆满钵满。且不谈花样百端的坑蒙拐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人以此作画图无数。

陶渊明的佳作大都作于四十岁以后,官帽一扔,艺术井喷。

陶渊明大约四十五岁,上京里的园田居失火,八九间草屋化为灰烬,诗人移居南村。《移居》之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素心人反衬杂心人——贪官奸商,类似流氓泼皮瘪三。素心人要住到一起,生活才有滋有味,学与问才相得益彰。钱锺书云:“大抵学问是在荒江野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南村的邻居也有杂心人,素心人绕道避开他,躲不开就点头过。素心人一词,应该是陶潜首创。弊庐何必广,精神的强大者住小房子欣欣然,精神的弱小者居豪宅戚戚然,古今例子太多。为何戚戚然?花花肠子算计太甚。

《移居》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生活的景象一派祥和。人人举止朴拙,目光清澈,令人联想法国画家高更画的塔西提岛上的男女土著,只少了宗教神秘。陶诗如同田家语,明明白白而韵味悠长。当时有批评家指责他用“田家语”写诗,不够华丽,不见追随汉赋的语言之排场。而在唐宋文化大师们的虔诚眺望中,陶渊明成为陶渊明。

苏轼认为,陶诗高于李杜诗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