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素和尚吃鱼吞肉(5)

先贤与中国 作者:刘小川


年轻的怀素向李白看齐,宣称漫游十万里。大丈夫志在天下,好男儿奔向长安。家乡虽好,荆楚更好,中国好得不得了。踏遍山山水水,于是回望家乡更像家乡。八百里青草湖(洞庭湖),怀素戏水的身子比一朵浪花还小。

“极目楚天舒”,“波撼岳阳城”。

行僧怀素的一支笔写来好酒好肉。他在长安拜访颜真卿,下江南与陆羽畅游,远走岭南数千里,兴冲冲去找著名书法家徐广州,却碰了官场大钉子,顿顿喝粥,瘦得前胸贴背后,秋风古道踉跄而返……狂草书法的跌宕起伏、裹风挟电,与生存的波澜壮阔向来是同构的。苦闷、焦虑不可或缺,然后才有向上的、强悍的生命运动。

写《茶经》的陆羽是个奇人,大怀素四岁,《陆文学传》云: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这位鼎鼎大名的茶圣一旦出游,必是盛况空前,“凡所致之邦,必千骑效劳玉浆”。陆羽的故事以后再讲。陆羽写过《怀素传》,记下了怀素的生平事迹。

怀素的草书宝典《食鱼帖》写于长安:“老僧在长沙吃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和尚吃肉,自是可笑,何况他不是一般的吃肉。“怀素”之所怀,唯一苦笋耳,其余皆“怀肉”——僧袍中的肉与笔总是不分离。人瘦,字瘦,肉要肥。常吃苦笋有利于打通肠胃。年年长足于道路,肌骨强健雄赳赳。狂草大字又是个体力活,包括必不可少的腾挪尖叫,消耗热量与热情。他在长安独出心裁的书法表演,万人空巷。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怀素上人两大特点,一是吃,二是狂。本文单讲他的吃。另外,他是个名播南北的酒仙,曾经“一日九醉”。写字俨如飞沙走石,忽然倒地鼾声大作……所有这些元素都不乏赚名头的考虑。固然类似杂耍,却登上了大雅之堂。唐代三百年,士子们的眉目轩昂,举止潇洒,例子真是数不过来。怀素草书的源头性冲动之一是为了吃肉。他几十年吞下一座肉山,却始终伴随灵魂的飞升,并未沦为吃货。

大师晚年,也写小字了,《小草千字文》臻于化境,明朝书家董其昌评价:“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骄傲的怀素针对王羲之和王献之说:“二王父子真草,虽尽善尽美,却未能收尽狂草一路。贫僧闯出新天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