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肖像和传略 作者:高莽


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当时正值国际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萨特认为“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似乎专为西方集团和东方叛逆作家而设”。他不愿意自己被用作东西方冲突的工具,因而公开地谢绝了。

出生在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本来无甚名气,由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夜之间变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这里更多的是政治原因,她的作品主要是用西欧人的视角控诉东欧国家的集权和专制。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就开始注意到诺贝尔文学奖了。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到中国来考察,曾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台静农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鲁迅于9月25日复了一封信加以辞谢。这封信意义深远,择印部分如下: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

据说在不同的年代有人曾经提议林语堂、巴金、老舍、艾青、沈从文、钱锺书、王蒙、北岛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都因故交臂错过。

诺贝尔文学奖自颁布以来,一百多年过去了,世界风云激荡,国家兴亡变化,各国文学交流日增,文学日益凸显其沟通各族人民心灵的力量。

从上世纪初起,西方文化东进,我国文学事业经历了破旧纳新、吸收外来营养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又饱尝各种运动和“文革”之苦,如今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学人才,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当年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民族特色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纷纷面世,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并获得多种国际性的奖项和荣誉,甚至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莫言即是2012年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世界读者的目光终于转向历史悠久又充满时代活力的中国文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