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6年 (波兰)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

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肖像和传略 作者:高莽


Wislawa Szymborska (1923 — 2012 )

(波兰)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

希姆博尔斯卡(又译为:辛波丝卡),波兰当代女诗人。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父亲是当地的小职员。1931年,随父母迁居到文化气息浓郁的古城克拉科夫,从此一直生活居住在那里。她的青年时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学毕业后曾在铁路部门当过一名小职员。1945至1948年,在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学哲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史。1953至1981年,担任克拉科夫《文学生活》周刊的诗歌编辑和专栏作家。1945年发表处女诗作《寻找词句》,从此开始诗歌创作。

1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存活的理由》,主要以反对西方思想,致力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两年后出版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涉及政治主题的诗作大大减少,处理爱情和传统抒情诗主题的诗作占了相当的篇幅。1956年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她否定了前作,认为那些作品带有“遵奉”之意。此后出版的几本诗集,虽篇幅短小却铿锵有力,作品中出现了讽刺因素;她常以冷嘲手法来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批评,讽喻含蓄,如同武器,荡涤污浊、扬善惩恶。

1957年出版的诗集《呼唤雪人》,是其思想改变后的一部作品,从此她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作品触及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在1962年出版的《盐》里,我们看到她对新的写作方向进行了更深、更广的探索。

1967年《一百种乐趣》出版,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成熟期。1972年出版的《各种可能》和1976年出版的《大数目》,更是展现了她的大师风范。可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未见其有新诗集出版。然而,1986年《桥上的人们》一经出版,便格外引人注目。这部诗集虽然只有二十二首诗作,但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应该说是她诗歌创作的高峰。

1993年,她出版了一部诗集《结束与开始》(1993)。诗集中包括一篇最有名的诗《空空的大楼里的猫》,评论界认为这是她最出色的诗篇之一。

1996年,由于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若干方面的历史和生态规律”,瑞典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希姆博尔斯卡。

获奖之后,希姆博尔斯卡又出版了《一粒沙看世界》(1996)、《瞬间》(2002)、《给大孩子的诗》(2003)、《冒号》(2005)、《这里》(2009)、《这就够了》(2012)等诗集。在希姆博尔斯卡的每一部诗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风格、尝试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长在日常生活汲取营养,以小隐喻开发大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是以小博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

诗人一生结过两次婚,没生育儿女。2012年2月1日晚,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在波兰的克拉科夫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1997年《世界文学》第1期,刊登了《维·希姆博尔斯卡特辑》;200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希姆博尔斯卡诗集《呼唤雪人》,收录了她190多首诗歌和40篇书评;200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诗人与世界》。

希姆博尔斯卡也涉猎过中国古典文学,读过《三国演义》,说太难懂了,并举“赤壁之战”为例,说波兰读者根本搞不清楚谁是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