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会中,一个在美国长大的香港姑娘说,她回家过年好有压力,父母催着要她生小孩,可她完全没有这个计划。她完全不想做一个妈妈。我真喜欢这个姑娘,不只因为她玩极限飞盘还开了家自己的公司,又帅又酷美得要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也这么想,十几岁时憧憬的完美家庭,我完全不想要了。婚姻、孩子、房子,我一个都不想要了。我和她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
那天在何峰的“知识派对”播客上聊分享经济,我们说到年轻一代的态度是要过“轻量化、无资产”的生活,只拥有,不占有。土地情结已经随着高频率的城市迁移而慢慢消失,那我又为什么非要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儿抢下个别别扭扭的小开间?工作两年,攒了点钱,可跟首付比起来,只能呵呵。父母倒是拿着存折等着,可我也算硬气一回,要么自个儿买,要么拉倒,不然下一步被逼婚就纯属自找的。十几岁起我妈就告诉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深深记着这句话,恨不得文胳膊上,一天看三回。拿人的手短,自己亲妈也一样。要自由,就要得彻底点。不只这样,房子慢慢变成了一个栖身之所,除了睡觉我每周待在里面的时间不超过14小时,我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毕业之后我陆续换了5个房子,每次搬家都累得抽筋,可我热爱在新的地方建立生活的过程,认识新房子楼下修车的师傅,卖水果的小贩,在地图上重新设置“家”的位置,更改亚马逊收货地址。每次路过我住过的地方,都能想得起在那儿发生过的一切的一切,这是我自己的记忆地图。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吃饭,她住在旧金山,来北京出差,借住在我朋友的朋友家沙发上。我们几个人坐在地板上吃比萨喝啤酒聊天,我们说起中国男生、美国男生和欧洲男生约会的不同表现,说起各自城市的创业环境,说起对Paul Graham的爱。一起大笑,开心得不行。她说:“等你来旧金山一定要住在我家,我带你认识最有意思的人,就像你带我认识北京一样。”
你看,我连在旧金山都会有地方住,又干吗担心在北京会无家可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婚姻对我来说也慢慢从必选项变成了可选项。我见过太多男女,千辛万苦结了婚,也没过上韩剧里你侬我侬的日子。恩爱指数像是正弦曲线,在结婚那一刻达到顶点,剩下的都是下坡路。以前恋爱中多一个人都觉得挤的小日子,婚后变成了两大家子的集体婚姻,任何一件事都要群体讨论3个小时,直到头昏脑涨头晕目眩。有一次和好友在鼓楼那边喝酒,我们聊起身边人的婚姻,让人羡慕的少,让人沮丧的多。好像结婚是一张网,婚前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现在再入不了眼,婚前所有遮掩的,全都跳出来兴风作浪。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不快乐,我只是慢慢认清了,童话里的美满结局在现实里不会发生,没有任何一条路能保证让人一直快乐下去,婚姻不能,爱情也不能。幸福是自己的事,做出的选择要有勇气去承担后果。人生没有什么规则,不是说二十几岁就非要去谈恋爱结婚,不是说30岁就一定要走在事业的康庄大道上,自己的故事就自己写剧情吧,不然还有什么乐趣?自己过得舒坦,真是比什么都重要。
我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在咖啡馆喝东西写东西,除了经常在起身接电话时没吃完的松饼被收走之外,没什么不好的。我不知道婚姻有没有那么大的容忍度,让我这样自私又自由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