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恒久忍耐,又是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998年7月18日,在纳尔逊·曼德拉和格拉萨·马歇尔的婚礼上,大主教图图所读的《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3节的内容
在非洲,即使一个80岁的老翁结婚也是必须要与部落酋长商量的。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他是国际知名人士,也并非因为他领导着该酋长所居住的国家。所以,纳尔逊·曼德拉在同莫桑比克前第一夫人格拉萨·马歇尔结婚两个星期之后,前往自己的出生地去见滕布部落的老人们,请求他们原谅自己未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有个别老人埋怨曼德拉没有事先请示,但大多数人则未予计较。传统领袖大会的主席帕特吉尔·霍洛米萨说,曼德拉1998年7月18日的婚礼恢复了一种古老的传统:“酋长的儿子迎娶别的酋长的女儿。这种通婚会带来部落之间的和平,巩固部落之间的关系,所以曼德拉此举象征性地加强了南非与莫桑比克之间的关系。”
最高酋长、滕布部落王布伊力奎欧·达林迪埃伯,也是曼德拉侄子的儿子,他比曼德拉小了40岁,也并未对曼德拉未循传统而不满。作为现代社会的部落王,达林迪埃伯力求寻找传统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之间的平衡。他仅有一妻,尽管依照传统他可娶多个妻子。曼德拉的父亲噶德拉·亨利·姆普哈卡尼斯瓦是一位娶有四个妻子的资深酋长。其中第三个妻子诺塞凯尼·范尼便是曼德拉的母亲。
曼德拉开创了一个先例。1940年,他的叔叔试图包办他的婚姻,22岁的曼德拉逃到了约翰内斯堡。他对要娶的女人有着具体的要求:第一,必须是他选中的;第二,她必须要有知识。当他认识姑娘们的时候,也着力看重她们是否像他母亲那样温柔;他要的女人必须有他母亲那样的能力和适应力。他要求这样的女人必须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他曾经失去对一个女人的兴趣,原因就在于她缺乏这一点。
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认识了一位沉静、漂亮且小他4岁的姑娘,这就是伊芙琳·恩托克·梅斯。她是矿业协会的一名护士,是特兰斯凯一名矿工的女儿。她支持曼德拉实现成为一名律师的梦想。曼德拉在一所乡村大学——培养出了许多黑人领袖的福特海尔大学——读书,获得了文学学士的学位。该校坐落在东开普省一个破旧的村子,正是在这里他与一位个头瘦小、戴着眼镜、同为《圣经》社成员的同学成了好朋友,这个人名叫奥里弗·坦博。两人志同道合,都有兴趣当律师,也都认为肤色不应成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约翰内斯堡,沃尔特·西苏鲁在白人圈里有关系很好的熟人。据他自己说,他当时跟两个私生兄弟住在一起。这两人的母亲是一位女佣,父亲是女佣在东伦敦为之工作的建筑协会的老板。西苏鲁为曼德拉在维特金—赛德尔斯基—埃德尔曼公司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由于预期会有稳定的收入,曼德拉与梅斯结了婚,并且很快就有了三个孩子,随后的第四个孩子是个女儿,不幸夭亡。梅斯一方面养育孩子,另一方面作为耶和华见证人耶和华见证人,原文是Jehovahs Witness,是一个基督教教派的信徒。该教派相信《圣经》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信徒上门传教,并试图说服人们购买他们的宗教杂志《守望塔》。他们还相信战争是错误的,并拒绝服兵役。——译者注而笃信宗教。这是一个禁止其信徒参加政治活动的教派,所以她与曼德拉的婚姻开始紧张起来。1953年曼德拉与伊芙琳失和。尽管曼德拉的表亲凯泽·马坦奇马进行了调停,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未能挽回。曼德拉对伊芙琳清楚地表示,努力挽救长达九年的婚姻不值——他已经结识了温妮· 诺姆扎莫·马蒂吉泽拉——1958年,他们的离婚得到了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