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国人(1)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 作者:赵志明


曹寇

赵志明,字小平,又名赵发财,江苏溧阳人。

十年前,或者更早,通过李黎,我认识了小平。那时候他在楚尘的公司当一名校对编辑。听李黎说,小平看到一本家电说明书,也要校对一下,偶尔还会使用文言文跟人交谈。但李黎似乎没有提到小平也写东西,因为李黎和我当时都在使劲写。不过,初次见面,酒桌上听闻小平叨逼叨的方式(夸张、变异、虚构凡此种种,这也使我觉得小平迄今没有老老实实说过一句“实话”,一件“真事”),我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写点?”但我没有说“小平你是个天生写小说的”,没人天生是写小说的,我们天生是来活命的,然后去死,小平十多年来不足道的“英雄事迹”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认识那会儿,他们文学网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这个网站是韩东等一拨“老他们”创立的。小平、李黎、我,还有彭飞,我们年纪相仿,而且都在南京,可以说都是深受“他们”和“断裂”影响的后辈,服膺于韩东等人的文学审美、能力、认知和立场。我们最初的小说大多是发表在这个网站上。然后就是小平出手,《疯女的故事》和《还债》等等,可谓“震惊文坛”“蜚声中外”。起码在我看来,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小平的小说多数是在南京写的。喝了一两年酒后,此人就去了北京。断断续续也写过一点。在北京的将近十年中,小平主要应付的是生存。当图书编辑,开图书公司,搞独立出版,彻底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碌碌无为的大忙人。中间交过一两个女朋友,欠了一些债,家中老母已从七十逾八十,这是“变故”。没变的是,他本人无论谈吐还是性情,都还那样。一直那样。就是那样。还能怎样?这就是我对小平这个人十年来的基本认识。

不知道是生活状况超级稳定的缘故,还是别的,小平的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品质也是恒定的。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在他那里,不存在文学是传统还是先锋的问题,不存在技术和艺术的问题,甚至连文学也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他的方式似乎仅仅是:自己是一个会写汉字的人,而且活了三十多年,有了这两条,就可以写出最好的小说。他的身上没有作家和文学青年“应有”的脾性也算一个外在证据。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小平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家,没有限定语,比如“当代”、“青年”、“之一”什么的。我的意思是说,把他的小说和《聊斋》《三言两拍》放在一起也完全可以。现在我要补充的一点是,把他和当代作家放一块的话,后者作品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矫饰、炫耀、做作、文艺腔、浅薄的深刻、肮脏的机心、骨子里的谄媚只能使小平越发纯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周身透明的赤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