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2

虎贲独立师 作者:康振贤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历史久远,北依娄山,南临乌江,是由川入黔的咽喉重镇。它的名字来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遵义,是贵州的一个文化之乡,清末曾出过名震全国的文化巨擘。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同时也是“太平出文士,世乱出将才”之地,及至抗战军兴,遵义地区将校军官多达千人,军师级达几十人员,“将军满街走,文人遍地有”成为一时之盛。正因人杰地灵,陆大、浙大辗转迁徙,选择落户于此。

早年,日本逼迫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还在读书的柏辉章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宏愿。其时,西南军阀割据,以邻为壑,战事不断,民不聊生,所以当初柏辉章的投笔从戎遭到了其父柏杰生的百般阻挠。然而,抗战军兴,柏杰生一句“倭寇扫除日,孩儿还家时!”七个儿子就有六个慷慨奔赴国难,为国杀敌无怨无悔,其中,一个牺牲,一个殉职,柏家堪称一门忠烈!

为表彰第102师在抗战中的贡献,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1941年国民政府在贵阳特批建成“陆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供后人瞻仰。惜1949年后被拆毁!

第102师对抗战的贡献,毋庸置疑。作为第102师灵魂人物的柏辉章,以及其核心领导层陈伟光、杜肇华、熊钦垣亦可圈可点,其抗战功绩无疑当彪炳史册!

几年前,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笔者在写作《抗战泰山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抗战纪实》时,也交叉收集到第102师的不少资料,因为笔者对柏辉章抗战事迹素有所闻,在贵州对第102师的故事又耳熟能详,于是将第102师的资料单列收集收藏起来,成为本书现在能够成书的重要史料。

为了让这本书真实记载当年历史,笔者又走访和接触了不少老兵,当面聆听他们描述抗战烽火,认真倾听他们久抑的心声。

老兵不死,他们才是真正英雄!当年他们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以血肉筑长城,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的精神。

他们不是英雄,谁是?

为英烈立传,为英雄正名,是本书的着眼点,亦是笔者的心愿。

本书引用资料及图片或来源于公开出版物,或来源于当事人手稿,以及笔者采访所得。经过对资料的甄选和排比,形成了一个证据逻辑链,对许多未经求证的传说,本书原则上均不予采用。在此,诚挚地感谢被引用的作者和出版机构以及第102师后代的积极提供资料。

在尚未完成全书写作时,笔者曾将部分书稿发送了一些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朋友阅读,是他们及时反馈给了良好的信息,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以完成全书。

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曾景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为本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雷颐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洪秀菊教授给予特别的帮助;著名书法家钟国康为本书题写书名;贵州文史专家梁茂林、苏涟、李永颐、李连昌也为笔者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使全书得以顺利完成。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加之视野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和错讹,祈为引玉之砖。敬希读者指正!

谨以此书作为一座纸上的纪念塔,让后人永远铭记那些在国家危难时舍身抗敌的英雄!

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