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沙场,势若虎贲
淞沪战场,打了一个月,中日双方已成胶着,战场成了血肉磨坊,中国军队一个师开进去,不消一天即消耗殆尽。而我国交通落后,兵员补充困难,虽然政府宣布抗战,全国风闻积极响应,但远水难救近火,所以淞沪战场只能添油加灯地增兵,但杯水车薪根本形成不了力量。
上海地区,河道交错,地形复杂,但坦荡低平相对有利于日军海、陆、空军火力的联合发挥。训练有素的日军有一套固定的进攻流程:攻击之初,先用飞机及舰炮密集轰炸,摧毁中国守军阵地;然后再升起观测气球,指示中国军队位置,再由炮兵继续作地毯式炸射;接着派战车借助燃起的烟幕掩护步兵向前推进;炮兵不断延伸弹幕、飞机则临空盘旋,阻绝中国军队增援;最后等战车突击成功,再向中国守军阵地左右席卷;步兵则始终缓慢推进,尽量以机械力代替人力的消耗,每前进一小段便迅速构筑机枪掩体,防堵中国军队反击。
在我国这一方面,此时全国也进入了仓促的动员状态之中。除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队陆续投入淞沪战场之外,为了适应整个局势的转变,军事委员会于8月20日把全国被战火延烧的区域划成了五个战区。它们分别是第一战区河北、豫北;第二战区:晋、察、绥;第三战区:江、浙;第四战区:闽、粤;第五战区:山东、淮北。上海属第三战区,现在正面临着敌人大军压境的严重危机。 而受命抵御日本抢滩登陆,指挥我军进行反登陆的将领,则为前敌总司令陈诚。
此时在上海,我军已无空军优势,又乏炮火压敌,以劣势战优势,虽惨重牺牲,仍坚挺不拔。在形势逼人的情况下,第三战区长官部不得不重新作出部署,但在此时兵力已不敷使用。虽然,军委会积极调兵遣将,但远水近火难解燃眉。无奈之下,只能变第二线为第一线,以作权宜应变之计。
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向第三战区代理长官顾祝同建议,把在江阴的柏辉章第102师放到前沿以加强防守力量,不想却遭到了顾祝同的回绝。顾长官以略显不屑的口气调侃道:“辞修兄,你看看这些贵州出来的双枪兵,个个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派至前线不唯丢人现眼,没准还会让倭寇以为我中国无人”!
陈诚闻此语也无奈何,但大敌当前事关全局,既要照顾顾长官的意见,又不得不面对自己无兵可派的现实,只能再三婉言陈辞,最后顾长官也迫于无奈,难再坚持,不得不半推半就地签署了命令。
在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和“五虎上将”中,顾祝同是颇为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为人谨慎,锋芒藏而不露,城府很深,工于心计,因为表面没有太大的表现欲,因而有“军中圣人”之称。由于有蒋的鼎力支持,所以顾祝同行事也向多无所顾忌。
这时,柏辉章几乎同时接到两份命令:一是因卫立煌他调,军委会拟任命柏辉章为第14军军长;再是第三战区命令他立即集结部队,开赴淞沪战场。柏辉章思索再三,认为此刻前线局势险恶万分,正是军人为国效命的关键之时,况且第102师又系自己倾心调教多年的部队,指挥起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加之即上前线更符合官兵久蓄待发的心愿,因此柏辉章毅然选择了后者,决定放弃“升职机会”,亲率家乡子弟兵直奔凇沪前线。第102师官兵含辛茹苦转战到江阴,本来就已人人摩拳擦掌,听说马上就能上阵杀敌,一时欢呼雀跃,枕戈待旦,待命出发。
9月21日,在上海前线的部队又调整了部署,以应对作战的需要:第十五、十九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两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4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蕰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