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光大战蕴藻浜
第102师的参战,已是淞沪会战的守势期(第二阶段),当时中央作战军负责南自上海北站沿淞沪铁路,北至吴淞口一线的防守。右翼是著名孙元良的第88师,中间是宋希濂的第36师,左翼是王敬久的第87师。在一个多月的惨烈战斗中,正面之敌始终无法突破淞沪铁路。
9月28日,日军攻陷罗店,进而打算从国军左翼作战军和中央作战军的结合部蕴藻浜一带侧击突破,这样不但可以切断京沪铁路,还可将中央作战军合围。于是,蕴藻浜一带就成了继罗店之后的血腥绞肉战场。此后中国军队的作战正面就由东西走向变成了南北走向,以蕴藻浜两岸为前沿,以走马塘北岸的大场为中心,以苏州河两岸为第三道防线。
淞江在嘉定南侧的黄渡镇,分为两条。北侧的一条就是蕴藻浜,全长30多公里,向东偏北在吴淞口南侧汇入黄浦江;南侧的一条便是苏州河,苏州河南岸就是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市区。
日军对上海实施地毯式轰炸
蕴藻浜是一条宽不过20至50米左右的河道,有些地方还可以航行驳船,两岸地形低洼,沟渠纵横,这对南岸防守的中国军队来说,河道正好作为天然屏障。在这一带作战,日军坦克很难充分发挥优势。然而,构筑工事却非常困难,几铲下去就会有地下水渗出,加上10月间,连绵秋雨使得原野泥泞一片,这样部队作战,就得经常卧伏在烂泥和腐尸之中,从而攻守双方的战术重点,就集中在争夺这一带许多大户人家的住宅。
这些住宅中不少原来还是豪华别墅,国军为了抗敌事先征用,并用钢筋水泥牢牢加固,成为支撑防线的据点。这些牢固的据点,甚至抵挡住了日军的反复轰炸和炮击,但却也为自己后来的反击带来了重大牺牲。
10月2日,日军将攻击方向西移,第9师团在重炮和战机火力的掩护下,向蕴藻浜北岸陈家行至唐桥站(沪太公路之一车站)大约7公里宽度的正面再度发起猛攻,第87师伤亡过半。原在走马塘一线构筑工事的第8军税警总团,立即奉令接替87师防守阵地。税警总团第一支队和61师的部队向日军发起反击,击溃了日军第9师团的进攻,巩固了蕴藻浜中段两岸的阵地。
日军再遣第3师团增援第9师团,向蕴藻浜与杨泾(河)交汇点右(东)侧的陈家行至黑大黄宅处约3公里宽的正面集中突击,并以密集的延伸弹幕,在气球兵的观察和指引下,切断中国军队的后援。
防守阵地上的中国将士,以尸体为依托为临时工事(原来的工事早在狂轰滥炸之下成为焦土),以枪上的刺刀强逼敌人与之近身肉搏,以身躯上绑缚的集束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场面十分惨烈。
日军花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在陈家行附近突破蕴藻浜北岸的国军阵地,并强渡蕴藻浜,向大场方向压迫。此时蕴藻浜北岸只剩第8军税警总团古鼎华第2团的一个营还在固守唐桥站。坚持战斗到3日凌晨,黄杰请求第十七军团增援,胡宗南派102师612团过河增援。
入夜,陈伟光向敌攻击前进,顺利推进到苏州河北岸,占领了一片丘陵地带,强渡时612团击沉河面敌艇两艘。
第二天拂晓,第8军单是轻伤撤下来的官兵就不绝于途。陈伟光见税警总团全部新式武器,钢盔、防毒面具样样齐全,内心羡慕不已,再看自己所带的部队武器多系“赤水造”、“汉阳造”步枪,较诸该团的武器装备,实有天壤之别。这“赤水造”,本是黔军侯之担的赤水兵工厂产品,一次可装填9发子弹。俗称“九响炮”,当年还被红军戏称为“九响棒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