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立门户,上海建功业(2)

号角响起 作者:车安刚


为了保险起见,1862年4月李鸿章雇佣了三条英国轮船(因为太平军和洋人之间也有协议,一般不打洋人船只),分几批将他的9000淮军从“长毛”控制的芜湖、南京水域顺利运到黄浦江,开始了他的上海“协防”工作。可以说正是这一步,让李鸿章摆脱曾国藩,开始真正的“自立门户”,他以后的“宏伟事业”也由此展开。

当然,那个时候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刚刚踏上对外开放已有20多年的上海,颇有点乡巴佬进城的感觉。上海人的眼光是很挑剔的,他们见过配弯刀、制式服装的骑兵,也见过气派十足的洋枪队,所以当这支土得掉渣的军队进入他们视野时,他们简直忍不住要笑话起来。

李鸿章是个要脸面的人,他对内给淮军打气加压“你们都要好好干,别给我们江淮子弟丢人!”对外则告诉上海人“军队关键是看他能不能打胜仗,服装和队列什么的都是细枝末节,出不了战斗力。”言外之意是别扯那些没用的,咱们战场上见高低。话虽这么说,但是李鸿章也不是个糊涂人,心里很明白自己临时招募的这支淮军缺乏系统训练,装备也不靠谱。

所以安定下来后,李鸿章就开始偷偷地向“洋枪队”学习了,亲自去打探洋枪队的虚实,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高级手段。结果一看,发现装备上差距太大了,这怎么行?于是李鸿章赶紧找在广州办捐厘的哥哥李翰章,花大价钱从香港迅速买了3000杆洋枪,紧赶慢赶地总算是在淮军第一次作战前把装备提升了一个档次。

接下来,李鸿章急需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以胜仗向上海人证明淮军的实力,这不仅事关这支军队的荣誉,还关系到他李鸿章是否能在上海干出名堂,获得应有的地位。所以这开门的头三脚,李鸿章必须踢好,没有退路。

在第一次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李鸿章甚至搬来凳子,亲自坐在虹桥桥头督战。本来“春字营”的首领张遇春见顶不住太平军的猛烈炮火,打算后撤了,结果被李鸿章堵住要割他的头,吓得他只好拼命迎战。正是本着这种拼命的精神,初上战场的淮军没有给李鸿章丢脸。

如果说这一战还能称得上硬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仗,李鸿章简直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在南汇,李鸿章的“铭字营”和“鼎字营”被太平军包围,1000人对10000人,基本上就是活活被吃掉的命运,结果碰到太平军内讧,南汇守将吴建瀛不满“忠二殿下”李容发决定投降清军。就这样,没费一兵一卒,李鸿章就接收了自带武器、又经过训练的太平军,尝到甜头的李鸿章从此将招降变成作战之前的例行公事。

1862年年底,当李鸿章率淮军进攻常熟时,打听到守将钱桂仁好钱好色,就投其所好,拉他下水,有意使太平军自相残杀,没费劲又接收了10个营的太平军。通过这种边打边收的扩编方式,李鸿章的淮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9000人发展到60000人,风头开始盖过曾老师的湘军了,没过多久李鸿章就坐上了江苏巡抚的大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