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洋务运动,中兴急先锋

号角响起 作者:车安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统治者和外国入侵者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大清统治者看到,外国人并不是要推翻他们,真正的威胁是来自国内“太平天国”的挑战。并且,外国人积极“助剿”的态度,使大清统治者对外国人产生了好感和幻想。

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推行者是左宗棠,他是湘系洋务派的首领,在洋务运动的“自强”和“求富”阶段,办了一些军用、民用工业,编练了新式海陆军,遗憾的是,洋务运动刚进入中期,他也在1885年死去。

所以这样算来,在洋务派的汉族大臣中,只有李鸿章始终参加和主持这个运动。他从“借师助剿”,购买外洋枪炮,揭开洋务运动的序幕,到1894—1895年中日战争,北洋海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完全参与了,甚至可以说是主导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衰落过程。从数量上来看,他办的洋务最多,为时也最久。

李鸿章大办洋务的蓝图,主要包括“自强”和“求富”两大方面。其中“自强”是洋务运动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所谓“自强”,就是强化清朝统治的力量,而强化统治力量的中心是强化军事力量,当然里面有他不少私心,主要是壮大自己的淮军。

具体到“自强”的步骤,李鸿章一开始采取购买洋枪洋炮方式,后来他看到单靠购买不行,就在上海开始设厂自行制造,逐渐展开了“自强”的核心内容:以举办军事工业为中心。在这一阶段,由于李鸿章控制了主要的军工生产,他成为“自强”运动的主导者。

为什么李鸿章在这场“中兴救清”的洋务运动中能成为急先锋、旗手和标杆?这和李鸿章自己不拘于成法、重实用的性格有关,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岗位塑造眼界”,李鸿章在上海“华洋会剿”期间,长时间和西方军队在一起作战,亲眼见识了他们武器的威力,并把这些武器拿来使用,对用“夷器”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有着深刻的实践体会。在平定叛乱后,他认为中国的兵力平定内乱有余,抵御侵略不足,所以一直把强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除此之外,李鸿章主导的“自强”运动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洋务思想没有碰触到大清国的政治底线。在李鸿章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是尽善尽美的,只是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如外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