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记:生命中的兵团(1)

生命中的兵团 作者:朱维毅


北大荒的故事像一部历史大剧,一批批演员在剧中出场、表演、造型、谢幕。兵团的故事是其中的一幕,九转回肠,高潮迭起,在播放几十年后仍令人回味无穷。几十年来,书写这一幕故事的人不可胜数,我是其中的一个后来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兵团历史的局外人之一。

人之社会属性,决定于社会与人的交互作用。说到社会留给我本人的最深刻影响,想来想去还是自己的知青经历,所以我要写这本书。

知识青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群体的终身称谓。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主要在于和它相关的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给上千万参与者及其家庭的命运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因此,即使一代知青消失在历史长河之后,这个群体仍将拥有这个年轻的称号。它成了一个难以抹去的国家记忆。

我有过两次上山下乡的经历,两次都因为在城市找不到求学或就业之路而选择了去农村插队,都没有任何人指派或动员,都是自作主张取出户口偷偷离家出走,去的都是一个地方——山西省榆次县。我的两次知青经历共有六年,第一次插队历时四年零四个月,第二次插队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上山下乡带给我的,不仅是吃苦的能力和对社会底层的了解,还包括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力,这些收获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我的思想特征。在作家的创作中,印象至深的自身经历往往会影响选题思考,所以我要写知青。

二十多年前,当我开始尝试写作时,我就知道自己迟早会在知青这个题材上落笔,是小说、剧本,还是纪实文学?我心里没数,但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做这件事,这不仅是因为上山下乡的经历带给了我太多的东西,还因为它影到国家的命运,是因为返城后的知青们曾履行过涵盖中国社会所有层面的岗位职能。响了至少三代中国人乃至这个国家的命运走向。说三代人的命运,是因为除知青自身之外,他们的父辈和子女的命运亦与上山下乡相连;说从最终留在农村的知青,到返回城市的知青;从扫马路、开出租车和摆地摊的身处社会底层的知青,到对国家的技术、教育、文化、商业、行政、安全负有重责的那些位居社会核心位置的知青;从对上山下乡运动持完全批评态度的知青,到把上山下乡经历视为一生中最宝贵财富的知青……无论他们在身份、命运和历史态度上如何千差万别,这个群体都在影响着中国的现实和未来。这个群体是值得作家落笔的。

2011 年末,我开始筹划写一本有关知青的纪实文学。

由“文革”开启的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历时十年,人数上涉及1700 万人,地域上涉及全国各地,形式上涉及插队、返乡、去五七干校和国营农林牧场,我应该选择哪一段时间、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群体?

写一本关于知青的书,和我写关于“二战”德国老兵的纪实文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不一样。德国老兵是一个曾经影响了世界,却又很少被世界关注的一个特殊历史群体,讲述他们的故事,很容易让受众感到耳目一新。而记录上山下乡历史的书籍在中国已经多得不可胜数,如果没有独特的写作思路,落笔于这个领域就如同在大海中增添一滴新水,有无皆可。

我是学工科出身的人,长期的科研训练赋予了我一种写作习惯,那就是按照科学创新的基本要求来对待文学的创新。做一篇科学论文,前提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接着就要调研和选题,包括总览学科现状、发现创新空缺、了解资料来源、落实研究手段。搬到文学创作领域,这就意味着要阅读大量同类作品,找到足够的素材,并对自己的写作实力能否确保创新做出一个客观的估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