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铺票房——记与李菁、张金山的评书往事
一个演员能不能红,据我来看,技术不是最重要的,而性格与气质却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看着当年的合影,我们的容貌皆已大变,曾经的意气风发,如今,都抹上了一层沧桑。第一次见到李菁,先看到的是一个消瘦的背影。他的身材十分协调,宽肩细腰,从侧面看,脊椎是一道流畅的曲线。在夏日里他常有一个潇洒的动作——在略感瘙痒时,用手中的折扇在白衬衫的背部从下往上轻轻一划,然后再挠挠头,那是别具一格的风度。我没想到,他会是多年以后万人倾倒的大明星!
在我们这代曲艺演员中,李菁是最有女生缘的。在他还未出名时,就曾经有女孩徘徊在他大学的宿舍楼下,就为见他一面,也有女孩在他练早功的公园门口等他,只为和他能骑一路自行车。我曾在后台看到许多女演员找机会和他攀谈,向他要电话号码。有一个女观众频频对我示好,几次要请我吃饭,我问:“到底有什么事啊?”她低着头,羞涩地对我说:“你能帮我认识李菁吗?”有无数人向我指点“泡妞”的秘诀——见到女孩一定要多说话,多抖“包袱”。在李菁身上恰恰得到反证,他平时话很少,见到女人也不会反常。在嘈杂的场合,他常常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仿佛只是靠从骨头里发出的那份沉稳、干练的气息,就可以征服无数的异性!
我从未见过他与人争执、冲突,他于此感到不屑,大概因为是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确信。记得有次吃饭时,他忽然竖起食指,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男演员,三十岁出名不算晚”,然后轻轻捶了一下桌子,好像是在确定这句话。很巧,三十岁,他的事业风生水起。
在认识李菁以前,我从未注意过自己的衣着,这圈子里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讲吃不讲穿”。包括一些名家,在台下的衣服油渍麻花,鞋永远是趿拉着,仿佛这才代表自己是“行里人”。李菁那时就有意识地对自己“包装”,他总是穿着与自己气质吻合的服饰,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懂得提包的颜色与衣服的搭配。
在冬日里,他常穿一件藏蓝色中长风衣,挎着深黑色的皮包(当时很难买到,皮包里配有衣架,可以把大褂放在里面,皮包两头对折,扣在一起,就不显得大了),戴着墨镜,配上一条黑红格子的围巾,的确帅!我后来才发觉,我在各方面都不知不觉地模仿他,这使我有些生自己的气,我也要有个性啊!但至少李菁教会了我一点——要想成“角儿”,在没成以前就要按“角儿”的标准,去修饰自己的举止、言谈、外表装扮。
2005年年底,德云社瞬间爆红,李菁在几天的时间家喻户晓。有人对我说:“他现在火了,再碰到他,他肯定会装不认识你吧?”我说:“那他就不是他了。”自然,李菁的女粉丝群也在迅速扩大,有个女孩儿对我说:“把少帮主(指李菁)的奋斗史拍成一部电视剧,一定很励志,很好看!”我说:“你了解他的奋斗史吗?他有今天的成功,是应该的,合理的,但我知道,有很多人吃的苦比他多。”
我的工作单位是在铁路的机务段,一天,有个同事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昨天晚上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神经病!”我说:“神经病遍地都是啊。”他说:“是个说评书的神经病,在大街上骑一二八车,嗓门儿特大的说书,路上的人都回头看他。”我问:“这人是不是中等个,长得有点儿胖,圆脸儿,声音有点儿刺耳?”他说:“没错,你认识他?”
张金山,河北邯郸人,出生在当地一个干部家庭。从十几岁开始痴迷评书,已进入半疯癫的状态,可家里和曲艺界八竿子也打不着,他爹逢人便说:“怎么办?不让他干这个,这孩子就废了!”十七岁,张金山背着个小书包,带着一点儿路费,坐火车直奔鞍山,去求访他心中的偶像——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