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术批评“芜湖宣言”之后 1

搅局 作者:陈晓峰


“芜湖宣言”: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发起人:殷双喜、孙振华、吴鸿、杨小彦、鲁虹、冯原、冀少峰,2011年11月27日于安徽芜湖。(摘录自艺术国际网吴鸿博客)

大概是长时间习惯了出台的艺术批评家内心真的寂寞了,这次他们想回到批评家的那条路,所以很知民意地鼓捣出了这篇简短的“芜湖宣言”。我觉得这也算2011年批评界在干燥的冬天下了一场安慰人心的雪,虽然雪下得有些安静。如果再不这样做,那么让全体艺术家憋太久委屈太久,结果恐怕要四处散步了——因为艺术界的体温俨然等同于批评家的体温,如果批评家的体温不正常的话,艺术家的体温也将变得不正常,这就是艺术体制衍生出的心理暗示和需求,也是中国艺术家离开批评家不知道怎么活,而批评家又被少数明星艺术家光环所麻醉的现实纠结。这个宣言虽只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它却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准确地归纳了出来。中国人看自己人的绘画,我觉得不需要太多的外来表达,只要对应了自己的内心。但是这么多年来,在一种对西方绘画精神死追乱跟的状态下,我们迷失了自己对中国绘画的新见解和新表达。我们的艺术缺少来自一个民族的自信,尤其是文化上的自信——其外化表现就是艺术家常常龟缩在批评家背后,或者一个成功的批评家背后总要搭上几个成功的市场化艺术家。我一直认为,一个艺术家听出自己内心而不是听出批评家的判断,才是他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人格独立、内心自信、艺术风格化的基本前提。

近些年依赖当代艺术的热度,产生了很多“地沟油”批评家,他们的特征是没有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对作品进行平衡判断的价值标准,只会温和得让艺术家舒服,蛊惑艺术家对功利产生终极幻想,甚至让你对“地沟油批评”产生严重的依赖。如果依罗院长、徐天书、方院士、蔡火药这些问题线路下去,将会发现一条产销明确的“地沟油批评生产线”。如果你有心的话,自我判断一下,应该不难知晓“地沟油批评”的种种秘密。区别只不过是,有的是做“地沟油批评”直销的、有的是做代理的、有的是组织“地沟油批评”团队联营的。最近一两年的变化和趋势是,批评家频率甚高的出台已经转化为特供有权势成功艺术家的私人服务,也可以称订制服务。批评家和艺术家的这种互动实在是猫腻多多,但是并不能掩盖平民艺术家对真正批评本身的渴求。

我们今天艺术界所发生的很严重的问题,正是我们太强调别人的声音,把批评家的意见当做主要参考的意见,所以我们迷失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可能性。比如现在中国总共有不到五十位著名艺术批评家,而一个批评家穷其一生也服务不到一百个艺术家。就算以一百个艺术家计算,五十个批评家能够负责的也只有五千个艺术家。那么,更多的艺术家又如何找到自己艺术精神的寄居所?所以,我觉得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感觉,才是今天我们艺术家最重要的心性。因为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像范曾、吴冠中那样张张画都要有故事,都要在拍场拍出高价。艺术家只要承认自己的真诚和自信就可以立足,这才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需要这个不公平的主流环境和意识形态的认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