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没有对现实提出任何有挑战性的话题,那么二十个号称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士的文化能量在哪里,想辐射谁,想影响哪个层面,发力点又在哪里,中国文化现状又如何深刻的突破,有什么事情要艺术院士代言表达的,似乎看不到这种高度主人公的建设意见,也不见院士们的处女展上联合发表面向未来构建或者检讨自己的声明——是不是我们的院士们太私利了,天天忙于市场,忘记了他们也是建设文化的主人公,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一个重大类型化的展览,这么多院士到场,为什么不能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还是要将这样一个地方也同化成他们作品的推销会,难道幕后另有目的?我觉得不太可能,可是事实上这又是多大的资源浪费啊——院士们当道的年代不可怕,可怕的是院士们精神上的体制化,对个体倒没什么损失,但是在文化新方向上的锐度表达上在这批成熟艺术家身上似乎要大打折扣,这实际上仅仅停留在利益共同体的诉求阶段,而不是新文化价值共同体的追求上。难道只好理解为这些院士社会化的程度过低,影响与功能使用上根本无法和社会上其他类型的院士相比,只能玩玩这种圈中唬人的游戏?当年能够突破对现行文化体制的触动,现在却让自己成为传统文化新的一部分,这是不是太戏剧性了?
以颠覆和叛逆精神起家的当代艺术悄然地被保送到中国美术所谓神圣的最高级别的展示殿堂,也彻底地失去了这个变动不居时代艺术在这些功成名就院士身上的种种可能——试问曾经的草根性今昔又剩几何呢?!本年度艺术界最具有“卧底”精神的吕澎哥哥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据《东方早报》的报道,“他担心从此以后那些艺术家就会规规矩矩”。好一个“规规矩矩”!算是透漏了一丝艺术的良心。
别把二十个院士的处女联展(简称处女展)搞成寺庙“罗汉”展一样,虽然个个都龇牙咧嘴,甚至表情都很丰富,也只不过是替寺庙搞香火钱的道具,别忘了“罗汉”们很商业很实用工具的。这篇文章也要特别献给一个匿名网友,他(她)在网上很纠结,希望我写写这个院士展。希望他(她)快乐,因为院士们已经为社会资源链贡献了新类型的“道具”,也因为在图像时代谁都能消费他们,别纠结了,这是一个本质上彻底的游戏时代,艺术也不例外,只是我们太执著艺术的真相,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