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结局看上去像是本糊涂账,等于各打几十大板,一打了之,其实康熙一点不糊涂。先看噶礼此人,虽有才能,但为官贪酷,早在四五年前便有御史疏参。康熙不但未作任何处理,还以噶礼辩解之词为据将御史褫革,显系庇护。噶礼再升两江总督后,爆发本案,也仅仅将噶礼革职了事,并未深究;而噶礼劾张伯行各项,俱系从前旧案,也只是降级留任。对两人的互参丑闻都算网开一面。对其他涉案官员就没这么宽容了,除病故自杀者外,其余斩的斩、革的革,一个也没放过。
沸沸扬扬的科场案就这么结束了,而案情本身不过是一段卖官鬻爵的“前奏”,只是为了各自利益。“上道儿”官员越来越多,受贿、失察、包庇、推诿、陷害……一波三折,牵连案件办案难度远远超越了主案。而事实上“灭”掉噶礼的真正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噶礼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党附废太子胤礽,太子既废,拥戴者的表演也就必须叫停了。说得更直白一点,宽容噶礼等于丢弃垃圾——虽然已经没用了,但总算曾经为我所用,所以毁弃不如丢弃;薄惩留下张伯行,不仅因其“万人聚集江岸护送”的公信力与众怒难犯,更多的是借其清廉与作为,用来验证并成全自己的英明。
独裁纵容腐败,不独裁失去江山。大清,永远走不出自己画定的怪圈,哪怕是康熙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