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溥仪与端康太妃的矛盾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在师傅们的煽动下逐步升级,终于因为辞退一名太医,原本就是强捏在一起的“母子”之间,暴发了一场剧烈的争吵。结果是溥仪在祖母和生母的流泪苦劝下,向端康违心认错。接下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生母无法接受端康的申斥,吞服鸦片自尽!此时的溥仪,应该说已经感受到了什么叫欲哭无泪。这样的刺激,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过残忍。伤心、悲愤、孤独之余,除了更加自私、刻薄、妄自尊大以求自保,还能有什么选择?
……
深嵌在生活中的类似细节太多了,多到溥仪自己也很难用一本书记录殆尽。幼年的深宫岁月,仿佛一把犀利的刻刀,把童年的快乐一刀切下,转而残酷地雕刻出一个敏感多疑、唯我独尊、暴戾荒诞的“逊帝”!
到了出宫的时候,大清宣统尊号被永远废止,修正过的清室优待条件中,除了限三小时搬出紫禁城外,其他条款并没让溥仪觉得有多么可怕。相反的,在英国绅士庄士敦的循循善诱下,对海外世界充满了期待。好在前前后后的突发事件已经让溥仪看开了很多,因此当被问及今后打算当皇帝还是当平民时,他的回答极简单:“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
“我本来早就想不要那个优待条件,这回把它废止了,正合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赞成你们的话。当皇帝并不自由,现在我可得到自由了。”漫不经心的一席话,竟博得了国民军士兵的掌声。可以理解,当时这番话应该是有感而发,一直以来的帝王生涯,尽管养尊处优、尽管一呼百应,但欠缺的却是年轻人最最渴望的自由。
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溥仪的政治价值观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出宫后,性情敏感多变的溥仪既对自由充满渴求,更恋恋难忘早已消逝的大清基业,于是乎,复辟的梦想也无时不萦绕心头。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溥仪渐渐地将希望转移到了日本人头上。
一九三三年十月,长春。溥仪充满期待地独自欣赏着从北京荣惠太妃那里取来的龙袍。这件光绪帝曾经穿过的、让人朝思暮想了二十二年的龙袍,马上就要堂而皇之地加身登基,原因是日本政府已经准备承认自己担任“满洲帝国皇帝”了。只可惜事与愿违,倾心已久的皇帝梦尚未完全清醒,就被日本关东军告知:登基时只能穿元帅正装!后来发生的种种事件,让溥仪越来越明白,这个所谓的满洲皇帝,不过是个任由日本人摆布的傀儡罢了。
“与日本共生共死,一心一德,断乎粉碎英美势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溥仪在军管区司令官宴会上对日本人表下了这样的决心。皇帝该拥有的权力没几样到手,相反被控制的感觉却是与日俱增,就连外面寄来的私人信件,也一律先由日本人查看。这种情形下,所谓“决心”的真实度,恐怕只有溥仪和天知道了。
随着日本军的节节败退,恐惧感更是不时袭上溥仪心头:怕只怕日本在垮台之前,会不会突然来个杀人灭口?焦躁慌乱中,“打骂、算卦、吃药、害怕”成为这个时期的“生活总提纲”。在给佣人立下种种不可理喻的所谓家规后,还附加一项誓词:如有违背,甘心承受天罚,遭受天打雷轰。种种行为,愈加掩饰不了内心的惶恐。在一个叫孙博元的童仆被折磨致死后,出于害怕因果报应,便花了几天功夫磕头念经。而始料不及的是,若干年后,文革中这件事真的再次“缠”上了他。此时的溥仪,与日本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默契”:彼此之间因一己之私,既互相利用又多般猜忌。很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