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大风起兮 作者:王志清


序一 龚克昌 王志清教授给我发来电邮,要我为其辞赋研究的大著作序。其时我 人在海外,有诸多不便,曾想婉言谢绝,但一想到志清乃热情于辞赋, 我们辞赋研究界将增添一位大将,也就勉为其难接受了。但志清教授随 即高兴地告诉我,前两天许结教授已为之作序,却仍然执意要我也写一 篇。听到此话,我不由地犹豫起来,以为我不便再写此序。可是未等我 回复,两天后,志清教授即发来其大著书稿,书名日《大风起兮——袁 十 瑞良赋体文学论》。我看到此书名,大吃一惊 :这可是创纪录之举,我至 今未见一部研究现代辞赋家的专著,况袁先生还是我们学会特邀理事 ! 此时,我犹豫顿消。我无论如何也要说几句,以示祝贺 ! 。 我一向以为,我们研究古代辞赋,一方面因辞赋是我国独有文体, 堪称国粹或国宝,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我们有责任 加以弘扬。尤其近百年来,辞赋屡遭非议,甚至被彻底否定,我们应加 以驳斥,以恢复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古代辞 赋更重要是为了借鉴。如果我们能科学地揭示我国两千多年来古代辞赋 产生、繁荣、发展、转变和衰落全过程,就有可能洞察其内部发展变化 的规律,为创作符合今天人民群众喜爱的新赋体做出贡献。所以长期以 来我十分关注新时代赋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人民日报》曾开辟《名 城赋》专栏,选刊一些描绘著名城市的赋篇,行文或半文半白。还有一 些知名作家写作白话赋,我都细心阅读,认真思考。上世纪末,有位远 序一/ 1方朋友来访。他写了十几篇大赋要结集出版,向我索序 ,我即应命作序。 本世纪初以来,先后在洛阳、聊城等地两度举办辞赋创作研讨会,我场 场参加,志清君也同在。 对现在辞赋创作界现状,学术界颇多异议,有人以为其中一些人热 衷于相互吹捧,戴高帽,搞封号 ,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创作上装腔作势, 以晦涩为能,乏善可陈。故主张与之保持距离,不理不睬。我以为,上 述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但我坚信我们创作界的基本队伍是良好的,有许 多政治上成熟的老同志参与其中。新时期辞赋创作就是要靠他们来实践, 崭新的赋体就是要靠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完成。也就是说,新 时代的辞赋不可能靠某些人想出来,更不可能由某个人来钦定。实践出 真知,.在这里也是完全适用的。 我甚至发现创作界一些朋友,虽没有很高的学历,更没有很高的学 术职称,但他们聪明绝顶,才气纵横,属对出口成章,落笔如有神功, 古称祢衡作《鹦鹉赋》文不加点,陈琳草军书倚马可待,曹植七步成诗, 我们创作界一些朋友也庶几可与相比。这不是我胡吹瞎捧 ,这些人如严 /JniJII练 ,前途不可限量也 ! 袁先生一向从政,长期做地方领导,其工作性质使他与人民群众有 密切接触,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其赋的文字中也看得出他忧患国是、 同情民瘼的思想。他试笔作赋,短期内即完成四十篇 (三年共作六十篇 ), 这个速度是惊人的,且影响日甚,在文化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许多名 人都给以很高评价。我们只能说这是他艺术日臻成熟的结果,是他对祖 国对人民炽热的感情、以及其过人的天赋的大展现。他作罢《十问黄河》, 我问他实地考察过黄河了没有? 他说没有。我听此语,暗暗叫绝 :“才子 ! 真才子! ”古才子吟诗作赋,大都以宣泄个人情志,抒发个人感情为主, 他们不太可能花力气去实写客观世界。即使部分世间情事被摄入诗赋中, 2 /大风起兮……袁瑞良赋体文学论也以为其抒情服务,且点到为止。屈原《天问》、《离骚》是这类作品, 李白《蜀道难》、《将进酒》,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也都是这类作品。只 有像左思那样不懂文学典型化,不懂宣泄个人感情的人,才会像开杂货 铺那样,满纸写尽三都世事,令人不忍卒读。 当然,袁先生所构筑的辞赋形式,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这要靠历史 来作证。我只赞成,现在大家可以尽情试验。我看他的《神州赋》组合, 四个十赋共四十篇,系列赋写黄山黄河长江长城,联章协奏,气势磅礴, 是一种很少见的壮大之美。 志清教授是我在几次辞赋创作会上认识的,他正处壮盛年华,才气 逼人,外加勤奋,故时有大作问世。我看了他研究袁赋的分解提要,马 上想到庖丁解牛,以为他就像是一位庖丁,几刀下来,就把袁赋分解的 一清二楚,筋骨皮肉分明。我与志清一样非常欣赏袁赋的磅礴大气,更 加欣赏袁先生挑战高难度的创造精神。袁先生才气纵横,落笔山摇,且 精工明丽 ,文采斐然,故而其赋读来余香满颊。更重要的是袁先生继承 了风雅兴寄的传统观念,很好地发挥了文学的美刺精神。这些都被志清 的理论文笔准确而鲜明地揭写了出来。志清具有良好的文论美学功夫, 文笔老到而酣畅,与袁赋可谓珠璧相合。盼志清教授今后多多关注辞赋 界的创作,多写一些指导性文章。 20 1 0 年 8 月 1 日于旅美途中 龚克昌,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 中国辞赋学会会长,为山东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赋学博士点,代表著 作有《中国辞赋研究》、《全汉赋评注》等。 序一/ 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