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赵括挂帅 (1)

逆天之破秦 作者:黄大星


公元前263年(赵惠文王三十七年、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秦昭襄王攻取韩国野王,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使上党郡完全和韩国本土隔绝,孤悬在外。

韩国一看上党郡成了一块飞地,想要去救援恐怕是不可能了,于是想干脆做个顺水人情,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

然而秦国当时的国家形象不佳,一提起秦国,前面必然要加上虎狼两字儿。所以中原的老百姓都不大稀罕秦国的国籍,上党郡的守将冯亭更是自作主张,直接把上党郡十七县平白献给了与这场战争毫不相干的赵国。

冯亭主动献出上党,赵国上下自然皆大欢喜,这样平白无故掉下的大肥肉岂有不吃之理?于是赵惠文王在平原君赵胜的劝说下欣然接受,派出赵国名将廉颇率大军前去接收上党,并计划就地构筑防线,抵御秦军。

秦国自然不甘心到嘴的肥肉被别人叼了去,恼怒之下随即向赵国开战,兵锋直指上党。

秦军不愧是战斗力超强的虎狼之师,还没等廉颇的大军到达上党,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便已全部沦陷。廉颇的大军到达上党边境时,迎接他的,只有冯亭带出的残兵败将。

战况出现了变化,几十万秦军驻扎在上党,随时都有可能乘势进攻赵国,廉颇必须找到一个地方来抵御秦军。最终,他选择了长平这个地方,于是赵国驻兵25万于长平,以抵御秦军。

在中国历史上极其浓墨重彩的长平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说来这秦赵二国也算是世仇了。几十年来,双方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不计其数,基本上胜负相当。

秦国位于崤山以西,即今天陕西关中一带,而赵国包括今山西东南、河北大部,往东就是燕国和齐国。其中齐国盐铁富甲天下,但军事实力稍弱。秦国做梦都想灭齐国以收其财富,可中间却夹了个赵国。

这赵国可不好惹,燕赵之地多豪杰。而且赵地北接匈奴,民风彪悍,尤其是经历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曾一度和秦国势均力敌,是东方六国中唯一可以与强秦抗衡的国家。赵国又多出名将,之前如赵奢、廉颇,晚期如李牧、庞援、乐乘等,随便派出哪一个就够秦国喝一壶了,因此秦国对赵国是恨之甚深,又忌之甚深。

此次,统率赵国大军抵抗秦军的廉颇,正是赵国的名将之一,与白起、王翦和李牧被后世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63年,廉颇统率大军进入长平战区,然后由此分兵布防。同年七月,秦左庶长王龁(读hé)开始攻赵。

初期,秦军士气旺盛,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的防卫体系。先后占领东鄣城、西鄣城和光狼城(今山西康营),秦军由此进入长平地区。

首战告捷,王龁一不做二不休,大军长驱直进,兵锋直达丹水河一线。这条当初廉颇借助天然水道构筑的纵深主体防线,便为秦赵所共有,即赵军据丹水河东,秦军据丹水河西,隔岸对峙。

在之前的战斗中,赵军先后损失了将近5万人。此时廉颇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成功地将秦军牵制在长平的预设阵地前,开始了长期的坚守。

此后,秦赵两国近百万大军在长平地区相持了近三年,使急于求战的秦军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水河一步。

战况僵持不下,吃亏的必然是秦国。长平就在赵国家门口,赵国好歹还有主场优势,秦国却因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拖的时间越久损失越大。一看王龁搞不定老头子廉颇,秦国就想到了换将,换将不仅仅是要换掉王龁,最好是把油盐不进的廉颇也一起换掉。

战争好看,就在于它经常会出现戏剧性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变化无穷。

在这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赵惠文王说死就死了。虽然赵惠文王没有秦昭襄王那般的雄才伟略,起码他对廉颇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这就足够了。而糟糕的是,比赵惠文王还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继位,他比他老子更差,连起码的知人善任都做不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