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览地方文史掌故时,读到有关《御书堂丁氏族谱》的文字,提到排辈在丁世美族系下的第十三代孙丁亮和十四代孙丁迎真,才豁然明白两位丁老板近年来所做的一些事情。他们似乎要在祖先丁士美身上软硬兼施一番,软的是成立状元文化研究会,硬的是开发状元府第生态小区。硬的我懂,就是在丁士美亦即自己的乡土上开发房地产。软的我可以猜测,张扬丁状元功德以及传统文化。软硬结合,状元府第依偎“七星湖”的风水,弄成明清风格,牌楼做门,屋呈翘顶,路名邦彦,公共设施是状元文化研究会的楼房,其中有状元祠堂,处处弄出古典氛围,样样崇尚状元质素。
光有状元文化的理念不行,还要有眼光、思路和行动。丁氏叔侄与北京大学的有关机构合作,要在状元府第生态小区建一所北大名下的中学,让状元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落地生根,成长当代状元郎。他们的所作所为,真是想在乡土上光宗耀祖了,做成了就真光宗耀祖了。
在五百四十年前的隆庆六年,明代漕运总督王宗沐、淮安知府陈文烛负责续修清河县的高家堰,请京官丁士美撰文记事。丁士美在《高家堰记》一文中称高家堰之修,与范仲淹筑海堤,白居易、苏轼修西湖二堤一样,功德无量,永存青史。如今看来,高家堰确实永存青史,它在古代是为防范淮水、南犯的黄水;洪泽湖形成后由于泥沙沉积,湖床抬高、水位上涨成为高于周围城池的悬湖,高家堰大堤就成为防范湖水的屏障。有谣词形容高家堰的险要:“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或者“倒了高家堰,两淮不见面”。就是说,假如高家堰溃堤,古时的淮水就会淹了淮安、扬州两府,后来的洪泽湖水就会淹了淮安、淮阴两县,两地人那就见不着面了。
我少年时的八十年代初,多次去过高家堰的未来岳母家玩,她家的房子就在堰堤上,门口左前侧七八步远,有一卧姿的镇水铁牛,角已秃,身有残,腹有窟,但雄健威武,头脊股处被手掌或外物摩挲,黑光幽然。我摸过它,骑过它,还用家里的120海鸥相机给它拍了照,还把铭文记在纸上:“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康熙辛巳午日铸”。铁牛铭文体现的愚猛和愚忠,没能提供什么动人情节,倒是丁士美的《高家堰记》人事可感,教人浮想不已。
岳母姓名丁承玉,娘家夫家均是洪泽湖畔双河镇一带的地主,三年困难时期,早已出嫁成为家庭主妇的岳母,无法承受一家人无商品粮可吃、连霉米都吃不到的困境,全家从双河镇民变为高堰村民,种地求生。据丁氏叔侄丁亮、丁迎真的一番论祖排辈,丁承玉及其兄弟姐妹是丁士美族系第十二代子孙。忽与丁状元攀缘上外亲,闻之近乎荒诞穿越,又一个没想到。
远在京城的小女阿忆,见到此文不要讪笑,此事当真,却不可把这古人古事当回事,既然沾不到五百多年前的丁状元荣光,做好自己的人、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