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交情深仕途通 (1)

晚清第一官商 作者:王伟


盛康与李鸿章

关于盛康与李鸿章的交往,盛宣怀的后代在《盛宣怀(杏荪)行述》中写道:“文忠夙与大父雅故。”“雅故”的具体内容并未展开,而民间则把他们的关系传奇化了——说是李鸿章参加乡试时,盛康是主考官,当李鸿章大汗淋漓,交不出卷时,盛康及时相助,令李鸿章顺利过关,后来才对盛康之子委以重任。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盛隆和盛康都没有当过主考官,而且盛康进士及第与李鸿章中举正好是同一年(1844),如何能成为地方主考官?而盛宣怀成为李鸿章幕僚是由杨宗濂推荐,并不是盛康主动提出,其时盛康早已因丁忧(父亲去世)而乡居数年。况且,盛宣怀初到李鸿章麾下时,正是剿捻的紧张阶段,盛宣怀作为军中的文案(秘书),并非是去享福,而是戎马倥偬,吃尽了苦头。

盛康与李鸿章的交往,应该是在湖北办粮、办盐的时候。

1858年春,时任湖北巡抚的清朝名将胡林翼函招盛康。那时三合镇一役,湘军遭太平军大败,急需补充人马和粮草。但邻近省份的协饷久不到位,胡林翼要以楚中一隅之力,供水路60万人之食,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盛康的算盘打得世界一流,历来善于经营理财,到湖北后先后以道员的身份办理税收,以充军粮。他断然采取各种措施,严禁贪墨侵蚀,保证了前方粮草的供应。当时曾国藩驻守江西和湖北,正谋划以湖北为天下之重地,“以全楚一隅而规吴谋皖”,这都是因为有了充足的饷源,方可作为之事。

1858年冬天李鸿章也到了湖北,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与盛康成为同事。他见盛康功劳卓著,曾手书“萧何关中、刘晏河北”相推挹。1860年盛康升为湖北粮道,1862年授盐法武昌道,1863年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二司,均以擅长理财、办理军需出名。

李鸿章曾对盛康说:“财赋只可认真于额内,不当于额外求之。”意思是只能在规定的税收额度内严格执行,不可于规定的额度之外乱收,一旦乱了根据地等于乱了全局;而对于那些占了官位而不做事或做不来事的人,应当严惩不贷——“鄂事若不严惩府州县之泄沓,即桑孔复生,亦无实济”。

盛宣怀记下了李鸿章当时对其父的提醒,主张“将不能战者杀之,不足惜!汰之唯恐不速!官不能筹饷者劾之,不足惜!罢之唯恐不速”,于是“府君之理财用人褒益至当,宽猛交济,皆承文忠教也”。可见他们之间的默契。

盛康后来被李鸿章以“才具优长”推荐朝廷,得以步步高升。1867年盛康的父亲盛隆去世,他去官居家十多年,京外故旧敦促其再出,后来去海宁做官,没几年就回家养老了。这个决定看来是高明的,因为那时他的儿子盛宣怀已经进入李鸿章的幕府,成了李鸿章大办洋务的重要帮手,子承父志,未竟之事可由儿子去完成了。

李鸿章与曾国藩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李文安是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进士,被授予刑部郎中之职。就在这一年,15岁的李鸿章被选为“优贡”,跟随供职刑部的父亲来到北京,拜曾国藩为师,学习经学和应举的八股文技巧,成了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深得器重。正如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中指出的:李鸿章“初以优贡客京师,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毕生所养,实基于是”。

1844年,即盛宣怀出生的那一年,李鸿章中甲辰乡试恩科举人,3年后,即1847年又参加了会试,高中道光丁未科进士,殿试合格,被点了翰林,以翰林院庶吉士供职京师。时年24岁,真可谓少年得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