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手记(1)

高手在民间——一个中学生对民俗剪纸大师的访谈实录 作者:张京羽


在包头市一个安静普通的小区里,在绿树掩映的一排排公寓楼里,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刘静兰老师的家。因为我一眼就看到了,在那宽大的窗玻璃上张贴着红色的剪纸窗花,看起来醒目、悦目。

是的,我的判断没有错。走进刘老师的家,两只绿色鹦鹉正在客厅清脆地鸣叫,温和的刘老师端来水果,唠家常般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却能感受到亲切的熟悉感。因为从2013年冬季准备剪纸论文开始,在素材的收集过程中,我多次看到过刘老师的剪纸作品,也读过有关她剪纸方面的报道。所以对于这次当面的拜访,我充满期待,并感到很激动。她那令人惊艳的剪纸技艺是如何练成的,她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为何能不降温地持续几十年,等等,我想自己来寻找答案。

我刚在客厅里坐下,刘老师家里又先后来了四个七八岁的小学生,其中一个男孩,四个女孩。他们都是到家里来上剪纸课的。他们安静地坐在那里,专注地低头剪起来。刘老师把他们安顿好,慢声细语地告诉我,“剪纸必须静下心来,时间一长,性格就磨平了”。

7岁师从邻居家郭婶婶,数十年后成为传统剪纸“老熏样”传承者,几十年过去了,剪纸已经成为刘静兰老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对剪纸的痴迷,她说自己有了识别性记忆,她很容易就能记住众多剪纸花样,但其他的事情见一面就忘记了,包括见过的人再见面又想不起来了。

有人曾这样评价刘静兰的作品:“这是来源于民间乡野的现实生活,质朴明快,既夸张含蓄,又规整粗犷,体现了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包容和理解。”而刘老师说,其实对剪纸技艺而言,更多的是一个艺人本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当地传统剪纸的“语言”包括细毛毛、滴水纹、旋儿、小圆圈等,剪的时候是纸转剪子不转,一般从中间下剪子。

很多人认识刘静兰,是因为一幅叫作《三阳开泰》的邮票。2002年4月,《三阳开泰》剪纸被中国邮政局定为“癸未年”邮票二图图案并出版。另外《喜气洋洋》用于“癸未年”邮票小版张版式二过桥图案出版。但对刘老师来说,无论是否出名,无论是否获奖,她都没有放在心上,除了对剪纸单纯痴迷的喜爱,作为国家级的剪纸传承人,她早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像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的那样:“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刘老师回忆起儿时的那种窗户上贴满剪纸的场景,告诉我贴的时候不能往死里贴,过去用面做的糨糊,点一点贴上,有的地方翘起来,风吹过特别美。

那种记忆至今让她难忘并感动,2007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展上,她一个工作室做了两个老窗户,布展的时候有灯照过来,有的观众看到觉得特别亲近、特别美。

40多年来一直酷爱、痴迷剪纸,剪纸让她觉得特别地快乐,她说快60岁了,血脂高不敢熬夜了,但是一拿起来就控制不住,有时看电视时都忍不住去剪,一剪就到半夜12点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