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武燕老师之前,我忽然发现,在我之前采访的剪纸大师中,年龄跨度从“40后”、“50后”一直到“60后”、“70后”。武燕老师是“70后”,是我采访的剪纸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在接受我的采访之前,她刚从台湾参加完文化交流活动回到陕西。虽然是剪纸行业的晚辈,但她的剪纸作品却频频获奖,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想,除了她独有的天分和勤学的态度之外,也离不开陕西悠久的剪纸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普及基础。
我对陕西的热爱源于幼年的记忆,我曾跟随家人去过陕西延安、绥德、枣园等地,在模糊的记忆中,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富有节奏的腰鼓声,也能记得初见剪纸时的惊艳感觉。在黄土高坡上有着拱形门窗的窑洞我也记得,这些都令我至今难忘。
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获悉,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给其弟姬虞,后来姬虞果真到唐国当了诸侯,这个故事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在这片黄土地上,剪纸远离皇家、远离贵族,只钟情于民间的瓦房和窑洞,钟情于那面对阳光的窗格棂——这里是剪纸艺术最好的位置。
在这里,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默默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成长,一代又一代。她们多是农家妇女,文化不高,从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刀犹如一支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陕北安塞有一句民谚:“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道出了评价巧手女子的标准,曾听一位专家解释过“冒铰”的意思,就是不用事先筹划,不用打稿构图,不用参照图样,
是一下子从心底冒出来,随心所欲,挥剪而就,一铰即成的剪纸。这是具有极高天赋和极大才情、心灵手巧的表现。正是在这种自发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剪纸作品。
这样的剪纸作品常常是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精品,看武燕老师的剪纸作品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武老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凭着对剪纸的超常热爱,从13岁就开始剪纸创作,20多年来,她不断向剪纸同行的前辈学习,并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在剪纸创作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元素,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她的作品都是原生态的,反映了家乡的民风、民俗。谈起剪纸创作,武燕老师说,虽然现在许多剪纸都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失去了剪纸创作的本来意义,但自己对剪纸的理解就是要原汁原味地表现陕北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她说,这是自己创作的一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