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怕哥哥伤心,也许怕哥哥拦阻,24岁这年夏天,玄奘悄悄和一个商队一起离开了成都。乘船沿长江三峡而下,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天皇寺,讲学半年,受到坐镇当地的汉阳王的欢迎。但他的脚步不肯停留,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安阳)。
相州的云门寺当时为武功和佛学闻名的大寺,慧休法师在此主讲。慧休有些怪,你把他当老师,他反倒不一定教你。玄奘没有把慧休当做老师,也没有送礼物。慧休偏要对玄奘讲课。玄奘学习八个来月,慧休“惊艳绝叹,抚掌而嗟曰,‘希世若人,尔其是也。’”。玄奘每到一处,都要受到称赞。
玄奘希望找到纯粹的经典。从后来他取的经看,他最喜欢《瑜伽师地论》,这是讲唯识学的。玄奘后来一直研究此经。但当时国内几乎没有让他满意的译著。
就在长安,他遇到了一个印度僧人。僧人为他讲经,听经的过程中,忽然他眼前一亮,头脑里有根线被点燃了:何不到天竺(印度)去?既然天竺僧能来,我为何不能去?遂“决志出一生之域,投身万死之地”。
有了目标,事情就好办了。剩下的就是准备,要过语言关。天竺讲梵语,好在长安那时是大都市,各国的人都有。印度僧人也不少,拜个老师学学就是。再就是僧人远行要做的物质准备,这次不比国内,要做长远旅行打算:马匹,可靠的伴侣,过滤水用的网。心理准备也蛮充分,包括算命。他找了术人,也就是算命的。算了算说可以去的,但要乘一匹红色的老瘦马,马背的鞍鞒前有块铁。后来玄奘到瓜州果然有人送来这样一匹马。有些事就是神奇。
准备充分后,玄奘向上陈表申请,要求出国到印度取经。但当局迎头泼来一盆冷水,有司没有批准。不许大概是因唐代局势初定,边境比较复杂,先关闭一段。但就整个情形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并不很信佛,道是第一位的。高祖李渊退位前,下过沙汰僧道的诏令:京城留寺三所,观两所。天下各州各一所。只因李世民登基大赦,没有实行。李世民时还有擅自度僧者斩的说法。虽然李世民做秦王时平王世充,借用过少林僧,但当时得了洛阳,就废隋朝寺院。信佛是后来的事。
我们的玄奘取经心切,等不得,于是选择了偷越边境。这是更加危险的,但玄奘志在必成。成大事的人是不能循规蹈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