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曹操的剧本,他以太子的宝座为诱饵,试图达到三个目的:
曹操的第一个目的是考验满朝文武,看看他们究竟站在曹魏一边,还是站在汉室一边。
曹操如今已经近乎把汉室架空,他手下的文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汉室旧臣。曹操下一步,试图使自己的继承人在位极人臣的阶段上更上一层楼。那么,让臣下摆明立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曹操不好直接问大家:你们支不支持我儿子篡位呀?因此,曹操以选拔太子为契机,把这个活动搞大,逼重臣们表态。虽然选太子貌似曹操的家事,但是谁对曹操的家事越热心,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谁对曹操继承人的篡汉大业越支持。
这是高水准的指鹿为马的好把戏。司马懿看出来了。因此他违背了“不干预君王家事”的古训,积极奔走于其中,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无本万利的风险投资,一旦将来曹丕掌权自己可以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则是做给曹操看,表明我司马懿坚决拥护您的子孙继承您的事业。
曹操的第二个目的是借机抬高谯沛集团的地位。
前面提过,谯沛集团是曹操起家的嫡系,是以浓郁的乡党观念、豪强身份和军界权力组合起来的曹魏的重要政治派别。可以说,相比起世家大族的汝颍集团来,谯沛集团才是曹操真正信得过的嫡系。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阶级身份和文化水准的关系,谯沛集团多为武人,少有能在内朝掌握机要的人物。丁仪兄弟可算其中的另类。因此,曹操借此机会抬举曹植的地位,也就相应抬举了丁氏兄弟的地位。万一曹植继任,则丁氏兄弟正好借此机会上位,将政权牢牢掌握在谯沛集团手中,从而可以起到打压世家大族的效果。
曹操的第三个目的,才似乎是这场夺嫡的正题:考验曹丕和曹植,究竟谁更适合做太子。
可惜曹操打错了算盘。因为他的这个完美的剧本由于缺少了一个人的配合而显得漏洞百出,甚至埋下了曹魏覆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