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上男孩贝尼尼(2)

贝尼尼传:他的人生 他的罗马 作者:【美】弗兰科·莫尔曼多


贝尼尼终生保持着这种紧张的工作强度,每天要花长达7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连续精疲力竭的劳作,直到进入70岁的晚年。每当他的助手们努力劝他休息或者比他所要求的更早地收工时,他就会抵制他们说:“让我去吧,因为我陷入爱河了。”巴尔迪努奇就是这样描述的,他又写道:“要描绘贝尼尼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爱并不容易,他本人经常说对于他着手工作就像走进一座欢乐的花园。”在贝尼尼的时代,人们会无条件地接受他那种狂热的创作驱动力,这种驱动不仅是作为爱,还作为另一种受祝福的、神圣的感动状态。在他们眼中,那是他所特殊分享的上帝在每个世纪中只一点点赐予少数被选中的天才的、神秘的灵感火花。同样,作为一种对于追求世俗的光荣、荣誉和不朽名声的嘉奖,当他超过竞争对手时,他们要为他通过艺术不断地企图使世人感到眼花缭乱和震惊而发出喝彩。对于光荣的渴望驱使着人们去为自身和社会赢取伟大的事物,可以认为,这种品德因此自文艺复兴之后通过当时的人本主义教育被培养了起来。

然而,今天我们禁不住奇怪什么样的心理动力喂养了贝尼尼过人的强制力。在创作至昏厥、在让人目瞪口呆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过程中,那种对创作的不间断的需求来自何处?如果用现代的思想来分析贝尼尼,我们要问:这种动力是不是也是弥补根深蒂固的自卑感的一种方式?难道他渴望公众的爱戴和掌声,是因为从童年起就一直保留着这种掌声?难道他一直在跟一位跋扈的雕塑家父亲对抗?贝尼尼最年长的儿子彼得罗·菲利普告诉我们,贝尼尼的父亲在辅导年幼的儿子时,对这个男孩在绘画练习中创作的作品从来没有表现出过满意:“无论什么时候他把他的绘画展示给父亲,彼得罗都会表现出不满,总是回应说乔凡尼·洛伦佐给他看的东西永远都没有能比前一张有进步。”这种令人沮丧的、扣了缴税款的赞誉是出于教育的目的,为了激励男孩付出更大的努力,获取更高的成就。但是同样是这种教育法,是不是也在男孩身上灌输了一种长期的不适感?有人可能会嘲笑把这种精神分析用于一位像贝尼尼这样赋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但是,在后弗洛伊德时代的今天,即使对如贝尼尼这样的奇才,有谁能够假装认为他可以免除人类精神的驱动?但是,对上述所言,我们必须使自己接受一个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永远也不能以任何确定性回答这样的问题。贝尼尼已经去世很久了,不可能再被置以这样的询问了。不管怎样,那种程度的内省和自知之明将跟他本人和他的生活世界大相径庭。最后,即使在我们的世代,尽管现代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已经进行了全部的启蒙,人类从根本上还是无论对其他人还是对自己本身都保留着神秘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