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一次猛烈的颠簸,打断了林则徐的冥思,他睁眼四顾,映入眼帘的,是无穷无尽的戈壁滩。遣戍伊犁的道路,迢迢数千里之遥,离别故土,饱含谗言诽谤之冤,那虎门销烟的熊熊烈火,那抗击敌寇的隆隆炮声,已经成为过眼烟云。
我们难以想象,已经57岁的林则徐,孤独无援地跋涉在荒凉寂寥的戈壁上,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如何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如何承受着艰难的折磨。他身边不再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几辆马车同行。
往西是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寒冷。玉门关外是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他的马车上有什么御寒的东西?有老羊皮大衣吗?有毡袜、毡靴吗?长途跋涉在塞外滴水成冰的寒冬,没有这些御寒的衣物,能行吗?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遇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情况,只能夜宿马车上。戈壁滩上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车轮碾轧乱石的声音令人心悸。有时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惊马狂嘶。他有两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况:“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厢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父子三人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伊犁的惠远城。冬日的惠远,彤云密布,寒风呼啸。先期流放到伊犁的原两广总督、曾和林则徐并肩抗英的邓廷桢等候已久,他特意赶到城外数里迎接。昔日抗英炮火中二人共显英雄本色,今日同遭遣戍,于边关相聚,情何以堪!心中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林则徐简单地安顿了一下,就急忙前去拜见伊犁将军布彦泰,也就是向领导报到。这对林则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程序。
布彦泰虽是满人,他没有因为林则徐是“罪臣”而轻慢他,对他既热情又敬重,告诉他,你一路劳顿,先休息一下,以后就管一下粮饷处的事吧。布彦泰还让人送过来不少的米面、猪羊、鸡鸭等食物,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林则徐当即表示感谢。
林则徐在伊犁算是有家了。房子太旧,墙壁有缝,门窗透风,难以御寒。林则徐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和泥抹墙糊门窗。另外,林则徐是南方人,不习惯睡火炕,经过房东的允许,就把火炕改为床铺,还添置了桌椅板凳和必要的炊具。当然少不了盘炉灶、修火墙。想一想,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南方人,曾经的一品大员,已经年近花甲的多病老人,出手干这些“粗活”,也真够难为他的。
那房东也知道林则徐的来历,对他十分客气,还不收他的房租。林则徐只好通过超值送礼的方式表示感谢。
不几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将办公场所移置天津。伊犁将军布彦泰不知道该咋办,就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告诉布彦泰,沙俄野心勃勃,终日虎视眈眈,妄图侵占我新疆的大片土地,现在一定要加强新疆的军事力量,千万不能裁撤伊犁镇总兵。于是,布彦泰就按照这个意思上奏皇帝,请求保留原军队编制不变。道光皇帝觉得有道理,终于保留了伊犁镇总兵。
布彦泰让林则徐干的就是可有可无的闲职,但是,林则徐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来到新疆,总想为这里的老百姓办点好事。可是,他到达伊犁正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根本出不了门。林则徐就利用这个空闲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将这些资料摘抄编辑为《衙斋杂录》,也就是参考资料吧。这些资料对发展新疆农业生产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