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龙场悟道(4)

明朝一哥王阳明 作者:吕峥


席书知道王阳明推崇陆九渊,排斥朱熹,这么问说明他还是懂一些的。

他望着王阳明,等待他的黄钟大吕,侃侃而谈。

王阳明只有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必外求。

席书目瞪口呆:圣人可以不学自成?

邱如白“爱”上梅兰芳还有一个过程呢,席书一时半会又如何领悟王阳明早已思索了三十年的问题?

于是,似是而非的席书回去消化、反思。

第二天再来,王阳明举了禹和稷的事例,席书又带着感悟和迷惘回去琢磨。

如此往复四五次,席书终于豁然通达,成为阳明悟道之后第一个受教之人。

对阳明五体投地的席书从此成了“祥林嫂”,逢人便激动地说:圣人之道,重见于今!

回到贵阳,席书和毛应奎一道,建立了贵阳书院,广择学子,延请阳明设席讲学。

王阳明的时代到了。

当年阳明在京城讲学,风头完全被李梦阳那一帮文艺青年盖过,门可罗雀。而此刻,自己却在贵阳重放异彩。人生真是福祸相依,如果不是上疏营救戴铣,便不会贬谪贵州,不贬谪贵州,便不会在这贵阳书院讲学,更不可能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千古妙得。

文章憎命达,想赢得最多必须先学会怎么输。

如果要撰写一篇获奖感言,便是感谢CCTV,感谢MTV,哦不,应该是感谢刘瑾,你打了我三十廷杖;感谢吏部文选司的同僚,你们废寝忘食,群策群力为我挑了龙场这块蛮荒之地。没有你们,我不可能悟道。

谁毁了王阳明的孤单,谁就毁了王阳明。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席书,他的知遇之恩成就了王阳明。

不要被历史故事所欺骗,伯乐相马这样的美谈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极其少见,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官阶比王阳明高十几级的席书不简单,功莫大焉!

在贵阳书院的日子里,阳明以其贯通儒释道三家的学识,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学子,也使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贵州一带渐行流传。

阳明天生就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方式是轻松活泼的,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随处所得,随处指教,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但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在龙冈书院时,他就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如今,又将这四条带到了贵阳书院。

王阳明认为,不立志就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成就。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你应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同时,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帮助他人向善。但责人向善必须注意方法,使人乐于接受,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在龙冈书院和贵阳书院拜阳明为师的弟子(包括席书)可以统称为“王门一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