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克·扎克伯格:“第三大国”领袖(2)

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 作者:余晨


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精神,也可被视为斯多葛精神的再现。今天的 Facebook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已经算是世界“第三大国”,作为“国王”,扎克伯格早已经富可敌国,但他和马可·奥勒留一样注重自我的独立,注重自我的自由和自律。虽然他们都影响了整个世界,拥有极大的权力,为千万人追捧,但他们同时又注定孤独。驱动他们的不是欲望,而是来自内心的使命感和对德性的追求。他们都拥有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雄心,同时又严于律己。即使拥有创造一切享乐的财富条件,他们却懂得宽容和谦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纯粹。

事实上,扎克伯格没有让自己沉溺于财富的迷狂中,他加入了由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发起的“捐赠誓言”活动,承诺用自己生前或者去世后的一半财富做慈善。在Facebook的某个联合创始人为逃避高额税负而放弃美国国籍时,扎克伯格则缴纳了以10亿美元为单位计的天价个人所得税。

扎克伯格甚至没有打算让自己的生活安逸下来,他不停地为自己创造挑战。仅以个人挑战为例,2009年,他坚持每天戴领带。2010年,他着力学习中文,挑战这种对英语母语者来说最难的语言。2011年,他挑战嗜肉的习惯,只吃他自己宰杀的动物。2012年,他坚持每天写代码。2013年,他则坚持每天认识一个不同的人。

早些时候,扎克伯格常随身带一个名为“The Book of Change(直译过来就是《易经》)”的笔记本,上面题写着甘地的一句话“改变世界,从我做起”——这和马可·奥勒留的箴言录倒有异曲同工之妙。扎克伯格确实以他强大的信念改变了世界,Facebook早已经把遍布全球的10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国籍的用户连接在了一起。

Facebook:瞄准人的深层次需求

社交网站之所以崛起,在于互联网释放了人类的两个基本需求:一是作为有自由意志的符号动物,人要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二是作为社会的动物,人要和别人建立连接。

当还在读中学时,扎克伯格放学后就喜欢找朋友玩。他的妈妈告诫他,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和朋友玩耍上,他的老师也经常这样教导他,不过扎克伯格依然觉得,建立关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有时甚至比学习和研究还要重要。在他看来,人身处社会中,拥有比任何生物都要复杂得多的社会关系,这也是人之为人很重要的一点。

早在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扎克伯格就希望有个社区,以此能了解学院里的其他学生都在做什么,于是他就创建了Facebook,供自己使用,也供朋友使用。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久之后,外校的同学希望扎克伯格能把Facebook的服务范围拓展到其他学校。扎克伯格很快意识到,其实Facebook不仅可以给在校学生用,还可以将使用范围拓展到更大乃至全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有朋友,每个人都有家庭,都想和自己关心的人保持联系,于是扎克伯格开始专注把Facebook这种沟通方式向校外更广阔的领域推广。

这就是扎克伯格从开始就怀有的强烈信念:人都有家庭和亲朋好友,都期望能维持彼此间的良好联系,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因此,就一定要有一种服务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并且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应用。只是出乎他的意料,他创建的Facebook竟然成为履行这个使命的各个企业中的翘楚。

Facebook从服务一个学院的几千名学生起家,直到今天被称为“第三大国”,帮助人们和自己关心的人分享和沟通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过。和Facebook同期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站也有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网站都始终坚持了这个方向。

真人社交&开放平台

听起来,让人们保持分享和联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似乎就是为人们开一个网络空间,让人们在空间里写日志、发照片,两三年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交平台。但扎克伯格认为,事情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真正要去满足人们分享和沟通的需求,需要花费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