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赍志奇女 9

慈禧大传 作者:徐彻


然而咸丰帝提出扣留巴夏礼是有其原因的。(一)是英方首先破坏了国际准则。英法联军首先劫留天津府知府石赞清作为人质。“该夷因闻大兵欲抄其后路,将天津府石赞清劫留营中不放。” 而巴夏礼是知道此事的,“英夷孟姓带将天津府知府石赞清劫去,当即询问巴夏礼,据称知有此事,唯不肯认错,言词桀骜” 。巴夏礼事实上参与谋划了扣留石赞清的违反国际准则的错误行动。咸丰帝指示“著恒福等一面饬令该处士兵向该夷酋孟姓索取,务令以礼送还,倘该夷不服理谕,仍将石赞清扣留不放,则众怒难犯,势必激而与战” 。显然,英方扣留石赞清为人质,是怕清军抄其后路。因此,英方已首先破坏了国际准则,而参与密谋此事的巴夏礼不但不认错,反而“言词桀骜”。咸丰帝扣留巴夏礼只不过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报复手段而已。(二)咸丰帝及其大臣把巴夏礼的作用估计过高,误以为只要扣留巴夏礼就可以打败英法联军。扣留巴夏礼后,咸丰帝得意洋洋地预言:“巴酋善于用兵,现在就获,夷心必乱,若更以民团截其后路,可望一鼓歼除。” 怡亲王载垣也踌躇满志地奏道:“该夷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 君臣都处在一种胜利在望的昏热状态中。事实上,中国通巴夏礼只是个英军主任翻译。他是英法侵略军政治军事行动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他不是“王”,“擒贼先擒王”的理论在他身上就不起作用了。认为“各夷均听其指使”,只能说明咸丰帝及其大臣对敌人内情若明若暗,知之甚少。(三)英法侵略军派巴夏礼赴通谈判只是缓兵之计。他们一方面派出巴夏礼来进行假惺惺的谈判,另一方面却不停止地进军。八月三日(9月17日),巴夏礼到通州,再次提出必须进京向咸丰帝亲递国书,并须带兵千名一同进京。巴夏礼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欲逼迫咸丰帝就范。八月四日(9月18日)僧格林沁和大学士瑞麟的奏折说得明白:“初四日,载垣等派恒祺前往马头面见夷酋,行至张家湾以南,即见该夷结队前进,询知该夷尚在河西务,恒祺即已折回。奴才僧格林沁面饬恒祺,令其回禀钦差大臣,事已决裂,应将巴夏礼等羁留在通。” 英法侵略军一边谈判,一边“结队前进”。巴夏礼的谈判成为英法侵略军大举进兵的烟幕弹。谈判掩盖着进兵。既然谈判已无实际意义,不如直接开仗,因而便扣押了巴夏礼。

以上三点便是咸丰帝下令截获巴夏礼的原因。可见,彼时彼地,咸丰帝及其大臣们扣留巴夏礼为人质不是没有道理的。

八月七日(9月21日)咸丰帝发出上谕:

八月九日(9月23日),咸丰帝在北撤的路上又发一道上谕:

谕内阁:留京办事王大臣,著派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义道、全庆著仍在禁城;周祖培(著)仍在外城;桂良著仍在城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