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责难背后的真相(2)

李鸿章时代 作者:王鼎杰


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在4月27日(三月十二日)转发给总署的情报。这份来自上海的情报,是根据长崎方面的情报汇总而成,内容非常精确。不仅提及李仙得是“参议”,并提及日军规模及欧美船只代运兵员情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还精确指出了日本此次出兵的直接动因:“因旧藩部属武士新近内乱,不惬国家。请征高丽不允,恐再作乱,姑使之往打生蕃,不计胜败,是驱若辈以从事而已。”但是,对于这份情报内容的真实性,李鸿章并未作出判断,而只是中性地转给总署。就在第二天,李鸿章又给总署发出一封专函,这才讲出自己的判断:不相信十二日他转给总署的那份上海情报的真实性。

李鸿章按常理衡量日本,觉得“各国兴兵之举,必先有文函知会因何起衅,或不准理诉,而后兴师”。何况日本刚与中国正式缔结了友好和约,又在觐见清帝问题上大出风头,两国“和好如常”,仅仅一个台湾生番问题,日本又怎么会“未先行商办”,就“遽尔称兵”呢?而且,就算是“冒然兴兵,岂可无一语知照”?他哪里知道,日本的照会是和枪声同时送来,而且是故意送到福建地方官手中,而不是北京的中央机构。

此外,李鸿章还看到了“日本内乱甫平,其力似尚不足以图远”,就算是内部问题外化,李鸿章觉得日本也应先入侵朝鲜较为合理。可是,“江藤新平请伐高丽,尚因不许而作乱”,日本又怎么会“舍积仇弱小之高丽,而先谋强梁梗化之生蕃”?

最后,日本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入侵台湾,必将与中国冲突,“中国以全力争之”,日本无法取胜,徒然在国际上留下“悖义失和”的坏名声,不是太不合算了吗?

至于外国驻华使节的警告以及税务司方面的情报,李鸿章同样不以为然。他觉得,“近年东洋新闻百变,诈讹多端”,不能听风就是雨。其次,这很有可能是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搞的鬼,因为此人与日本关系亲密是公开的秘密,故而“代为虚张声势,亦在意中”。李鸿章反而认为威妥玛所谓“日本并未出有向中国称兵战书明文,且有钦差大臣前来中国之议,以此推之,似无发文称兵之心”这番追加叙述“似尚平实”。从而得出了日本不至于贸然出兵台湾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呢?日本兵是三天后就出了长崎港了。

不过,李鸿章仍有一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从预防最坏结果的角度指出,直隶远离福建,“不知该省有无防备”,“此事无论虚实”,都应该提前进行战备。并引《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备之”为证。最后还再次强调“各国垂涎台湾已久,日本兵政浸强,尤濒海切近之患”,就算这次不爆发军事冲突,也只是早晚难免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