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情世故皆学问(2)

微历史 作者:黄一鹤


伸手不打笑脸人,一打必会被报复。北宋名相寇准,副宰相中有个叫丁谓的。有一次吃工作餐,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丁谓见状,连忙上前,伸出手轻轻地为寇准溜胡须。寇准心生厌恶,当着同事们的面嘲笑了他几句:“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你好歹也是国家高级干部,怎么还干这种溜须拍马的事?这下丁谓可记了恨,本来丁谓做副宰相还是寇准提拔的,但后来丁谓使计,把寇准赶出了朝廷。

老底揭不得,老脸打不得。曾国藩幕府中,有个老学士写文章说:“让我坐在美女旁边,问我心动吗?我会回答,不动。把我放在高官厚禄跟前,问我心动吗?我还会说,不动。”李鸿裔见了,提笔写道:“美女和高官都不能让你心动,你只想见曾中堂?”嘲讽这种人的假道学。曾国藩见了,教训李鸿裔说:“这些人言行不一,我也明白,他们就是靠这点虚名来混饭吃的,你这样揭穿他们,他们会找你拼命,这可不是小恩怨,而可能是杀身之祸呀!”李鸿裔吓得一身冷汗,从此再不敢轻易批评人。

别把侥幸当必然。同学、朋友之间,有混得好的,有混得差的,真的是因为各人能力上的差别吗?郑板桥文才一流,但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在官路上一直不得志。不过比较起来,郑板桥自以为算幸运的,他的几位同学都颇有才华,却一辈子落第不遇、叫屈无门。所以郑板桥总结说:“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很容易觉得自己文章学问好、能力强,觉得能有今日的成就是理所当然的,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却不知道,这一切其实只是侥幸。”

一个人很难成为样样精通的全能冠军,甚至在自己很得意的项目上。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唐太宗李世民打小爱好弓箭,自觉也算是半个弓箭专家了。有一回,他拿出收藏的十多把弓箭精品,给弓匠们看。弓匠一看,摇摇头,一把也看不上。太宗问为什么,弓匠答:“这些弓材料就不好,射出的箭,虽然力度是有了,但准度还差一点。”闻言,太宗肃然起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只有自己经历过伤害后,才会深切体会到以前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北宋大臣寇准,酒量好,不仅爱独酌,还爱找一大堆下属官吏陪着喝。一次,有位下属喝出病来了,寇准还老催他陪喝,直到下属的妻子跑来说情才罢。后来有位道士来陪寇准喝,这下寇准遇到强手了,没几下就喝不动了,道士还使劲劝他喝。寇准这才知道跟高人喝酒的痛苦,并引以为戒,以后再不强人喝酒。

人生有风险,无论贫富贵贱,但不同的出身,抗风险的能力确实不一样。宋仁宗时,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都是谏官,都敢于提意见,人称“四谏”。其中王素是前宰相王旦的儿子,其他三人跟他开玩笑,说:“您是宰相之子,家里也不缺钱,即使哪天触怒了皇上,也不会处罚您太厉害;我们仨就不一样了,跟皇上关系疏远,又是穷出身,皇上要处罚下来,我们都担不起。所以以后凡是向皇帝提意见,请您打先锋!”

“红眼病”是人类最顽强的一种通病,树大招风,名高最易遭人忌。隋唐之际,有个大学者孔颖达,年纪轻轻,学问却极好。有一年开学术大会,孔颖达新见迭出,轻轻松松让所有成名学者相形见绌,一下子引起了轰动。没想到轰动之下,那些颜面尽失的学者们因妒成恨,竟然派了一名杀手,夜里去刺杀孔颖达。幸好,有大人物出手解救,这位名传后世的大学者才得以安然逃脱。

善待对手,即使对方已成输家,因为侮辱对手其实也是在侮辱自己。三国末年,吴主孙皓向北方西晋政权投降。孙皓被押到洛阳,晋武帝设宴招待他。席上,晋武帝指着下首的位置,羞辱孙皓说:“我设此位等你,已经很久了。”孙皓不服气,答:“我在南方也设了这样一个位置等你。”晋武帝尴尬不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