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西方人是“分餐制”,即一人一套餐具一份食物,有点各自为政的意思;而东方人是“大桌饭”,大家人聚在一起,熟悉不熟悉的,吃咸的吃辣的,热热闹闹,吵吵嚷嚷,酒酣耳热之后便加深了感情,谈成了生意,不知不觉便成了好友、亲戚、好兄弟。血缘关系中,兄弟、乡亲都是同吃饭、同患难的情谊。譬如“乡”这个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有“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里的同事,也就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我的一位外国朋友就说,如果在餐馆里遇到一大桌子人异常热闹,那桌肯定有中国人。我的一位广州同事就说,如果在餐馆里一大桌子人划拳叫喊,那一定是河南人、湖南人。细细比较一下,似乎还真有这样一个规律: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喜欢在饭桌上吵吵闹闹,而在东方人中,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略胜一筹。
以前提起酒肉朋友,很多人往往只能联想到一些著名的贬义词,而其实时代变化,词性也在变。留心自己与周围,谁若没有酒肉圈,八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酒肉是社会交往的载体,并不在乎吃多少肉、喝多少酒,而在乎是否加强了人脉关系。正如饭局,关键不在于饭,也就是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局。局,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大老板,有自己的圈子,也就是自己的局;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圈子,也就是自己的局。酒肉场合有高雅高档的,也有平民低档的,酒肉把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混社会的小圈子。酒肉也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联系一起,成就一次合作的契机。
其实,从生理上来说,吃什么的结果都相差不大,吃山珍海味和啃窝窝头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实际的人生中,吃出来的境遇却不尽相同。请客吃饭可以建立起一种非比寻常的人际关系,吃出一种“莫须有”的血缘。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种食物,有了同一种生命之源,岂能不是兄弟?中国人乐于请客吃饭搞“饭桌外交”,原因就在于此。我一位做销售的朋友就喜欢邀人吃饭谈生意,他说经常酒过三巡后,两人就成了兄弟,生意自然就拿下来了。既然已经是兄弟,怎么会不肯帮自己人呢?这是很多人的习惯思维,也是“吃出来的血缘”。
当然,吃饭这一招也不是万灵神药,请客吃饭也要“看菜吃饭”。对象不同,饭局不同,方法也不同。就我们平时一起吃饭的对象,“饭局”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朋友饭局:朋友之间吃个便饭,一般都属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会面频率高一些且随意一些。平时受了委屈遇了困难都可以畅谈一下,喝酒最好是点到为止,朋友之间一般都比较了解,并不强求。要注意的是即便最好的朋友,在饭桌上也别经常抱怨,积极的人才能使人乐于相处。
同学饭局:同学分开久了,见面一次图的是个畅快尽兴。在这样的饭局上,切忌拿同学以前不好的事情说事,尤其是对方的老公老婆在场时,不要故意说起对方在校园追过谁谁谁。这样容易造成对方夫妻不和,那可就犯大错误了,而且还会在同学圈中留个“大舌头”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