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外骨骼” 到“人造人”到底什么算机甲?(3)

知日·机甲 作者:苏静


动力外骨骼

“Powered Suit”,又被叫作“动力服”、“动力外骨骼”,是一种能将人类力量增强数倍的“战斗强化服”。史上最早的“动力外骨骼”概念,诞生于罗伯特? 安森? 海因莱因的科幻小说《星船伞兵》*。而后这一概念也常常出现于各类科幻作品当中,形似机器人的外观,同时又是可供人类穿戴并增强其活动能力的“服装”,这种游走于机器人与传统铠甲之间的新颖的机械表现,吸引了众多机甲迷的目光。其在日本引发热潮的契机,源自《机动战士敢达》中登场的“Mobile Suit”,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机甲动漫的英文名即是“Mobile Suit Gundam”。 ? 然而,“Mobile Suit”并不等同于“动力外骨骼”,《机动战士敢达》也毋庸置疑地一直被划入“机器人动画”范畴,这是因为“Mobile Suit”其实是受原生于美国科幻作品中的“动力外骨骼”灵感启发,而衍生出的日本独有机械概念,在“增强人类能力”这点上它虽与“动力外骨骼”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动力外骨骼”一般意义上接近人形大小,且直接反映和增强人类动作,如电影《明日边缘》中出现的战斗用“外骨骼”; 而“Mobile Suit”身高18 米,并且由人类在机体内部操控,具备明显的“载人型机器人”特征。不过,据说该动画导演富野由悠季在各种场合仍坚持叫它“Mobile Suit”,而非“机器人”。 ?“ 机甲”一般被定义为有人类搭乘和操控的人形机器,严格说来“动力外骨骼”与“机甲”仍然有些区别,但又无法彻底撇清干系。在日本动漫界,对“动力外骨骼”系和“机器人” 系作品的分类也十分暧昧,如《机甲创世纪MOSPEADA》中的“Ride Armor”, 既可被视作“可变形机器人”,又时而被列入“Powered Suit” 类作品当中。 

载人型机器人

谈论“载人型”机器人之前,自然要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巨大机器人”。而在日本动漫界,提起“巨大机器人”又必然要联想到的关键词,便是横山光辉的《铁人28 号》。这部诞生于1958 年的漫画作品(后被改编为动画),创造出日本机器人动画中第一例“巨大人形机器人”的形象,颠覆了观众对以往与人类等身大智能机器人的传统印象,虽说铁人28 号属于遥控型机器人,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我们口中的“机甲”,但它的确为日本动漫界开创了全新且极其重要的机器人风格。不过,《铁人28 号》之前的日本科幻作品中,巨大机甲虽十分罕见,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1948 年问世的科幻文学作品《人类坦克》(砦小二郎著)中,名为“Q”的机器人其实已现出“巨大机器人”的影子,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作是日本“巨大机器人”的小小鼻祖。 ? 而《魔神Z》则是“巨大机器人”中的“载人型”(或称搭乘型)机器人的始祖。载人型即指人类可以进入机甲内部,对其进行操纵。机器人动画中属“载人型”最多,在日本除了开创载人型机器人先河的《魔神Z》之外,几部经典作如《机动战士敢达》《超时空要塞》和《新世纪福音战士》等,皆是载人型机器人的代表。操纵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依据驾驶员指令完成动作,有的直接与驾驶员自身同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