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年底,在瑞士国际足联总部,国际足联听取了意大利的申办要求。当时和意大利竞争的只有瑞典一国,最后瑞典退出了竞争。有趣的是,1934年世界杯半决赛和决赛的主裁判都是瑞典人艾克林德,这和瑞典最后时刻的退让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
就这样,世界杯被墨索里尼作为礼物送给了意大利人民,尤其是那些平日里无事可做、把绝大精力和兴趣都投在足球上的中下层人民。墨索里尼力争用足球团结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客观来说有一定效果。这届世界杯第一次推行了“直播”——广播直播。墨索里尼的巨大投资,是为了让国家主义深入每一个国民心中。
第一届世界杯在乌拉圭成功举办后,第二届世界杯的影响力更大了。多达32支球队申请参加决赛圈,国际足联不得不举行了一次资格赛,才筛选出16支球队。值得注意的是,这届世界杯,卫冕冠军乌拉圭队没有参加,因为第一届世界杯在乌拉圭举行时,欧洲队只去了4支,乌拉圭是在抵制“欧洲世界杯”。
英格兰队同样没有参加,一方面是不屑自己与足球上的徒子徒孙们的“折腾”,另一方面是英格兰足总与国际足联在一些观念和政治问题上不统一。还有个插曲,阿根廷和巴西派遣的都是“业余队”。不过原因不同,阿根廷是“怕”,巴西是“乱”。
巴西足协管理混乱,根本无法合理组织出国家队,很多球星索性在俱乐部踢球赚钱,没兴趣为国效力。而阿根廷是被挖墙脚挖怕了,意大利在世界杯前就“同化”了三名阿根廷球星:奥尔西、蒙蒂和瓜伊塔。蒙蒂更是世界杯上唯一代表两个国家队参加两次世界杯决赛的球员,1930年对乌拉圭队的世界杯决赛就有蒙蒂。
阿根廷足协的想法是,“我们才不让真正好的球星去你们那里秀呢,万一被看上了、诱惑了,损失的可是阿根廷国家队”。这种顾虑也促使国际足联随后对更换国籍的参赛者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在意大利本土,这种球员被称为“雇佣兵”,意思就是哪儿给钱就去哪儿。
回到世界杯话题,“假豪门”阿根廷队和巴西队在1/8决赛上就被淘汰。美国队在首轮遭遇东道主意大利队,意大利队7比1轻松取胜,头号射手斯基亚维奥完成帽子戏法。再算上唯一一个非洲球队——埃及队被匈牙利队淘汰,8强全部是欧洲球队。这届世界杯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