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青岛、重庆、台北,一路走来的浪漫——访梁实秋故居(1)

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梁实秋(1903.1.6—1987.11.3),原名梁冶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杬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1923年8月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泉的科罗拉多学院学习。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梁实秋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知我者谁?古典头脑,浪漫心肠。”这便是梁实秋,明朗的古典,优雅的浪漫,那是舞过华尔兹的裙裾,是吟哦过opera的嗓音,是绘过绚丽斑斓的油彩。因为人是温情的,所以字里行间、只言片语,那些快乐的、悲伤的、欣喜的、彷徨的,都可以是叫人动情的。

梁实秋,著名散文家,祖籍河北省邢台市,出生在北京。一生主张思想自由以及“文学无阶级”,将永恒的文学人性作为创作人生的航标,同时致力于翻译工作,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西塞罗文录》等巨著,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深陷动荡的时代,人作为世间渺如微尘的存在,更是无法选择、无可奈何的。纵使拥有得天独厚的才情、浩如烟海的学识,梁实秋亦无法摆脱时代所给予自己的跌宕宿命,但他曾温情地说过:“人在哪儿,哪儿就是雅舍。”斯人已逝,而印有他足迹的昨天却已然等在故土的南北,等我们寻觅,等我们靠近。跟着文章走近梁实秋,我并不知道自己可以还原多真实的他,但愿尽我所能地贴近一个最本真的他,共俟一场精神的飨宴。当梁文蔷——梁实秋的幼女——回忆1982年夏,自己因苦熬博士论文赌气宣称将不再作文的时候,她望到了父亲认真而恳切的眼神,或许是第一次看到父亲这样的目光,梁文蔷隐隐地感受到了彼此呼吸中弥漫的那抹哀伤。梁实秋看着她,平静而安详,他说:“不行,你至少还得再写一篇,题目就叫作《梁实秋》。”

读到这段往事,几欲落泪,他或曾才华横溢,是世人眼中用以仰望的学者,但当生命垂垂老矣,在人们面前,他只愿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父亲。怀抱着老人的愿望,我们将踏上旅程,去认识一个更真实的梁实秋。

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的西厢房里,老宅里寄存的童年时光几乎占据了他晚年回忆的绝大部分。当生命已无力承担过多的重负,反复思量,再三权衡后,所剩下的那些早已支离的段落必定是深入骨血的。梁实秋最早认识的世界便在这传统而严谨的方寸之中,它坐落在古老的内务部街上。这条街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被人们称为“勾栏胡同”,后因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曾将内务部设于此地而改称“内务部街”。梁家的大宅位于内务部街的中段,坐北朝南的三进式四合院,是最传统的式样。

彼时,大门的两侧各蹲着一座石狮子,冰冷的青石增添了石狮除了表情之外的威严和骄傲。但在稚童的眼里,无所谓身份的区别,也分不出表情符号的差异,只当那是玩具,兴高采烈地蹬着石狮子,小脑瓜上是梨园戏子脸上光怪陆离的妆彩。门上是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横匾题曰——“积善堂梁”,现已无迹可寻。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大门上的牌子早已不知换过多少次,从“梁治耀律师事务所”到“内务部街居民委员会”,可人世的更迭并没有冲淡老宅里沉淀的人情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