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不尽的雨巷——访戴望舒故居(2)

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然而,仅仅这些是不足以产生日后的诗人的。当戴望舒在宗文中学的高墙中学习古典艺术的时候,杭城云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大批著名的文学新锐,如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等,还有“湖畔诗派”——“专心致志作情诗”的一群青年们。年轻的戴望舒又怎甘愿一直研习夫子般的古文呢?于是宗文中学的学生们便找到了林译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林译小说里的闻所未闻的故事,为戴望舒埋下了取法西洋文学的种子。鸳鸯蝴蝶派小说则引起了戴望舒的共鸣,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1922年,戴望舒因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趣味结识了当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的施蛰存。他们与宗文中学的杜衡和张天翼等人组成了文学社团“兰社”,并于次年元旦创办了《兰友》旬刊。社团虽然非常小,并且带着非常浓烈的鸳鸯蝴蝶派的气息,但年轻的诗人们因为相同的梦想,以友谊为基石结成了最初的实体组织。

1923年,带着“我国旧诗(特别是晚唐诗家)、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以及法国消极浪漫派影响步入中国新诗坛”的戴望舒担任《兰友》旬刊主编,可谓意气风发。这一时期的诗人不仅仅作诗,还写了许多小说与散文。兰社的一群青年们,大致只有十七八岁,就是这样的年轻的生命用他们青春的热忱与才华译介和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在起步阶段,旧文学的影响在戴望舒早期的知识构成中有着清晰的显现。虽谈不上高超的艺术水准,但从戴望舒文学活动的第一批成果——如《母爱》揭露一个全无良心的儿子的冷酷——我们不难看出赤子之心中引出的人道主义的涓涓细流,在社会黑暗的笼罩下有着进步的意义。又如在散文《回忆》中,戴望舒追忆了童年时代在北戴河发生的一个凄美的故事。他和自幼青梅竹马的曼云妹妹在海滩上玩耍,曼云妹妹为捡贝壳被海浪卷走了。诗人期望自己能够化身为海鸥,与曼云妹妹相见,可见他对曼云情意深挚。曼云妹妹虽只是诗人童年玩伴,但其形象影响了诗人日后对爱情伴侣的审美与选择。

至此,戴望舒算是开始走上了文学之路。走出“雨巷”的诗人,找寻到志同道合的文友,在共同的梦想道路上走下去。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创作还是青涩的,少年戴望舒还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经验的历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