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里的领军人——于青山
3月底的江南,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3月底的昭苏县,冬寒未消,一片萧瑟。
3月29日这天,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伊犁州党委副书记于青山,借来昭苏考察之机,来到洪纳海乡别斯喀拉盖村古尼沙汗家走“亲戚”。他笑眯眯地送上慰问品和1000元现金,和这个维吾尔族老妇拉起了家常。
古尼沙汗拉着于青山的手说:“没想到能过上这样安定温暖的好日子,援疆政策亚克西。”
2011年,昭苏县启动安居富民工程,别斯喀拉盖村被列为“援疆建设示范村”。这个村80%的村民都是维吾尔族,生活贫困的古尼沙汗成为首批全帮扶对象。修道路、铺设管网、安装路灯,每户补贴2.6万元,统一修建安居富民房,别斯喀拉盖村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
经过大家的辛苦努力,古尼沙汗和别斯喀拉盖村的327户当年搬进新房。村民们感激地说:“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住进新房子,要有新生活。”于青山说,“安居富民工程要向更高目标迈进、更广人群覆盖。”
海军出身的于青山看上去文质彬彬,做起事情来却是雷厉风行。
上任伊始,于青山见到伊犁落后的教育设施,他坚定地说,“3年中,一定要让伊犁州直每个受援县市都有一所在当地最好的学校投入使用!”
敲锣听音,听话听声。
于青山话说出去了,就要真抓实干见真章。
3年来,伊宁市金陵中学、巩留县高级中学、特克斯双语中学、新源县二中、尼勒克县双语高级中学、察布查尔县三中分校区、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镇江双语中学等一所所学校拔地而起,整齐标准化的校舍、完善的教学设备与资源大幅提升了受援地的办学条件,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内地朋友到伊犁看过江苏援建的学校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江苏也不一定有条件盖这么好的学校!”
于青山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住老百姓的评说。”
2011年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任命于青山为江苏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同年7月,自治区党委任命他为伊犁州政协党组书记。3年来,于青山同志始终牢记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嘱托,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完全融于当地班子、融于当地干部群众、融于当地事业发展之中。
他把伊犁当第二故乡,视援疆为第一责任,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使自身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自身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团结带领全体援疆干部为伊犁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于青山在工作中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协调能力,为受援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他始终坚持从江苏和伊犁州两地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促进各族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大解放和观念上的大转变,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为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伊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援疆工作中,于青山充分发挥总指挥作用,带领全体援疆干部发挥走在改革发展的前沿,接触先进经验多的优势,把内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与伊犁实际结合,积极建言献策,带领援疆干部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援疆规划,迅速启动试点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产业援疆,加大对伊犁州急需的干部人才、技术人才的培训,迅速形成了经济、教育、科技、干部、人才全面援疆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