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山不老吉隆沟 (1)

神的孩子去西藏 作者:李初初


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天堂谷

经过佩枯错北面的小马拉山山谷,柏油公路沿右手方向通向孔塘拉山口,这也是历史上由唐至清的翻山的古道。左手方向是通往马拉山口的土质公路,西藏民主改革后由解放军部队帮助修建,这条路结束了吉隆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如今,通往吉隆的崭新公路又改从了孔塘拉山通过,吉隆人称,还是老祖宗们厉害,他们走的千年古道到最后我们现代人还是无法超越。

车过孔塘拉山口,尽管已是初夏时节,车道两旁的积雪仍深达数米,厚厚的“雪墙”透露着狰狞而刺骨的寒意,让人吃惊、畏惧不已。对吉隆来说,雪灾封山已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如今政府和百姓都已有了应急的措施和方案,但这样的状况还是给“西藏最后的秘境”作了小小的注脚。孔塘拉山口以下,陡峭的山坡上,曲折的公路不知道弯转盘旋多少道之后,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通向群山环抱的宗嘎盆地。县城宗嘎镇就位于盆地之上,远处的雪峰巍峨挺立,直插云霄,强拉、乔古拉、日吾班巴、佩枯岗日等雪山依次排列,这些雪山从自然地貌上将吉隆县分割为南狭北阔、南低北高两部分。

从孔塘拉山口往下看,群山中的吉隆沟如同一条模糊的影线,在山体中折皱蜿蜒。这里海拔并不算特别突出。但如果没有这座山以及马拉山弥补喜马拉雅中段一系列主峰间的缺口,喜马拉雅南北两面很可能会被彻底贯通。这里也算得上是我心仪已久的吉隆沟北面的起点,一山连接喜马拉雅南北两面,往南,是印度洋暖湿气流造就的亚热带气候带区,往北,是青藏高原的高寒世界。

应该说,正处喜马拉雅中段的吉隆这种特殊的地貌及自然地理特征,正是这一地区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形成的。距今约3000万年前爆发的强烈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得青藏地区完成了从海洋到陆地的过渡,继而又揭开了雄伟高原隆起的序幕。在吉隆海拔4300米的宗嘎镇沃马村发现的“三趾马”化石群,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三趾马是现代马的祖先,由于它早已绝迹,所以被称为“绝灭种”或“化石种”。最早的马出现在始新世(距今约6000万年),前肢有四趾,称为始马。到上新世(距今约1000万年-4000万年)马的前肢只剩一趾,称之为“蹄”。

在上新世时期,它生活在地势低平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草原和稀树草原上,这些地方的海拔通常均在1000~1500米之间。科学家推测,在三趾马存在的时期,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度远不如今天,当时的吉隆,地势低缓,气候暖湿,自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地区才大幅度提升,使现今吉隆盆地的上新世地层分布高度达4100~4600米之间,由此可以认定喜马拉雅山地区从第三纪晚期(上新世)之后至少上升了3000米,年平均上升高度为0.025厘米左右。

吉隆县城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和吉隆藏布向南继续行驶70公里,是吉隆沟的核心区吉隆镇。这条公路现在正在铺筑柏油路面,预计两年内可以完工。公路沿线,刚开始时俨然一派高原风光,雪山的融水形成涓涓细流,成群的牛羊徜徉在草场上,村落和小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沿干燥的河谷和沟壑纵横的山道继续南行,突然参天大树、奇松与怪石不经意间从雪山一旁“冒”了出来,完全不同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常见的高原风貌,让人惊叹。雾霭在林间游荡,恍如电影中潘多拉星上的美妙植物世界。高达200多米的开热大瀑布突然从天而降,悬挂在眼前,让人惊讶不已。

远远地,站在一些幸福的山口,面向南面青碧的山林和幽谷眺望,如果不是身旁有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的皑皑雪峰,以及在劲风中飘扬呼啸的猎猎经幡,我或许会遗忘身后青藏高原所一贯呈现出来的某种空旷与荒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