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你“哇!”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者:张滇


人们在看见很“不一样”的东西时,容易“哇”。

比方说一头猪上了树、一条鱼长了毛;比方说一个漂亮的小伙子跟一个没了牙的老太太结婚了;比方说一只猫跟一只耗子在一起戏耍......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很不一样,所以都能让人“哇”出来—即使不需要那么怪异(不然搞摄影就变成弄聊斋了),至少不能是咱习以为常的吧。

景点之所以能成为景点,不就是因为它们跟普通的地方已经很不一样、已经特别漂亮了吗?但是,到景点旅游和看景点照片,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核心区别在于,照片只是一个文化产品,而没有人乐于反复消费同一个文化产品,哪怕它很漂亮。一沓照片,你乐于一直看下去,总得是一张一个样儿;都一个样子,不腻歪了才怪。一个笑话让你听100遍,你还会觉得有趣吗?道理就这么简单。

景点本身可没那么容易习以为常,九寨沟漂亮,你在别的地方再找仨九寨沟试试。照片嘛,就太容易习以为常了。是个景点的照片都够铺几百亩地,不是吗?每个景点的照片都是越来越多,各种“漂亮”的照片也就渐渐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平常”。元阳梯田在还没成为著名景点,还只是谁也不知道的一个穷乡僻壤时,是张照片都让人惊艳,而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数次从照片里看到它的各种样子,一般的照片已经毫不稀奇。早年,一张藏族老人转经的照片能看得人心神荡漾,而今拍几张这种照片回来简直就是任何一个西藏游客的必修课—大家早已看腻了,出现所谓的“审美疲劳”了。

再要拍出与众不同的一张来,越来越难了。肯定的。但是,满大街都是的那种景点照片,你再拍一遍,难免无趣得很。肯定的。

再请注意这里边的绝对的现实:照片,与真实的现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照片永远替代不了现场的视觉,照相机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无能的。俺无数次体验过这种挫败感—再也不能从拍摄的照片里找到那种现场的震撼。一张照片画面上的那点儿内容,只能体现出现场的丰富宏大的感受中的极其局部、极其短暂的一点点细枝末节。顶破天照片不过是尽量还原了现场的某个视角的某个瞬间而已。不仅是照片,还包括文字、视频以及其他一切文化记录形式,都不可能真正重现你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这些文艺产品一旦出来了,则就只是自身作为文艺产品的属性了,跟风景本身已然是两回事。

任何风景地,无论你读过多少游记、看过多少照片,亲临现场仍然可以大享旅游乐趣;而别人都拍过的照片,你亲自再拍一遍,却就真没有什么拍头。

——你想要拍出让人“哇”的照片,就得在这个从无数角度打动过你的现场,找到那个最打动你,同时最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与拍摄时机,采取一种能最大限度打动观众、最大限度地表现那里的独特的方式。

最大、最狠、最......那就是你要奔赴的目标。

那东西,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那非常需要运气,但毫无疑问也需要你为之付出特别的努力。你很费劲了,也未必能得到一张惊艳的照片;但,如果你不打算费什么劲的话,你就一定得不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