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生存之本,横穿羌塘成功与否,一个很大障碍就是无法携带足够食物。在缺氧酷寒的特殊环境下,和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运动量,每日摄取食物热量至少在五千大卡,显然食物携带量要达到这一指标是不可能的。在八十天的理论极限值里,我设计的食物日均摄取热量,依然达不到一个成年人的基本需求。我有理由认为,满足基本热量的前提下,人的身体并不会萎缩成干瘪皮球,人的精神更不会空虚有如稻草人。但食物设计依然需要十分严谨的态度,必须满足储存、快食、热量转换效率、口感四个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不那么好吃的单调的碳水化合物。
零食基本没有,花生米都觉得不该带,因为后期会控制不住,花生米会被当做美食很快消耗掉。全程无肉,吃过一次蔬菜,微量元素靠金施尔康药片。没有动物脂肪的缺点是,抗寒力和耐力会下降,例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不吃肉是没法长久活下去的。排除肉类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初始也曾考虑安多地区朝圣者的“肉糌粑”,就是将风干肉磨成粉和糌粑搅合在一起,从而保证有足够体力完成艰辛漫长的朝圣之旅。由于种种原因,“肉糌粑”没有被列入食谱。在严苛的旅行环境下,是营养全面的饿死还是苟且偷生的活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主食上,糌粑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类似北方炒面的糌粑,藏民在这片土地上使用了千年,我没有理由拒绝。只需将水烧开,就意味着一份糌粑大餐也做好了。中午路餐则是雷打不变的压缩饼干,当然有更炫目的高能食品可替代。选择毁誉参半的压缩饼干,是因为我面对的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身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连几十天喝红牛打麻将谁也受不了。